再談閱讀:面對現實的勇氣之源
在昨日收到的衛報訂閱郵件中,有一篇以在線教育對兒童大腦產生影響為主題,引申出對兒童和成人文本閱讀重要性的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近日恰逢在思考閱讀的價值意義和形式對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篇以媒介理論導向的觀點對自己來說便是頗具啓發性的。所以讀完文章後寫下關於作者觀點的一些個人思考和啓發之處,希望能幫助自己抑或是其他人進一步理解閱讀之於生活的意義吧!(原文地址:Screen-based online learning will change kids' brains. Are we ready for that? By Maryanne Wolf)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對電子媒介批判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今天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復歸回古登堡時期,完全脫開互聯網技術,用紙質閱讀替代一切,解決現代人閱讀注意力缺失的一大困境便是你既無法完全回到過去,而當下的新技術依然面臨窘境。如何調和這兩者的媒介特性成為了現代每一位讀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換句話說,利用電子閱讀拓展自身對世界的認知廣度和信息接收效率,同時還能適應在成體系、線性化的書籍閱讀中體會不同的觀點是當代讀者所要培養的一大能力。
在這之上,我認為還不僅僅是如文章作者所說的,如何合理利用和適應媒介的問題。其根本原因主要在於,首先,無論任何媒介,對於需要專注性的文本閱讀是所有人類閱讀能力的基礎,也正如文中作者所說,傳統的文本閱讀能力不僅僅是需要人投注注意力去吸收連貫一致的語匯信息,更是對文本內容的共情、對其中的描述要投入間斷性的個人思考、個人體悟以產生閱讀時的個體對文本的感覺(Feeling),同時,我們還能深度沈浸在文本敘事當中,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思路和視角,這一切構成了閱讀,閱讀並不是對文本機械性的理性思考和總結概括,更是全身心的一種完全浸入感悟。
其次,人們容易被假新聞和宏大敘事所引導和當代民粹主義的興起,我想從閱讀的缺失問題中可以管中窺豹,其可見一斑的是現代人在跳躍式閱讀的過程中無法形成鏈路完整、視角完備的閱讀經歷,從而很難在共情和理性的基礎上去反思許多社會問題,而言辭激烈、聳動的當代魔幻敘事和假新聞就變得容易獲取關注。現代人對於自我和世界的問題意識的缺失,導致「閱讀者」很少形成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意識,在這裡,也可以說是每一位讀者自己的「議程設置」的缺失,其導致個體很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信息,從而每一個人的問題都不同程度轉化為所謂的「公共問題」,從而「公共問題」進一步被包裹在各大媒體的議程設置當中,以不同的宏大敘事加工表達。
每個人對於外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為生活經歷落到個體身上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與感受,如此,每一個讀者都應該有自己關於生活、關於世界的問題,從這些問題出發來有方向、有視角性地獲取每一天我們所要關注的話題和所要閱讀的文本,我認為這才是人們應該建立起來的閱讀文本的內在驅動力。
假新聞、聳動消息、魔幻的宏大敘事自古有之,並不是當代互聯網環境獨有的產物,歷史上紙媒盛行時期的「黃色新聞」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如果個體對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感到麻木,或單純想要逃避,沒有從自己的現實生活出發形成重要的問題意識和世界視角,那我認為,其自然會很容易隨波逐流,沈浸在假新聞與陰謀論的表層世界。從這裡看,培養閱讀能力反倒並不是如此重要的問題。
在此我也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真誠而勇敢地感受真實的生活,書籍和閱讀總能夠帶給生活以更多的信念和勇氣,而作者也在最後鼓勵我們:
“Books are the places where we can suspend reality and instead explore our imagination’s more tolerable, more beautiful promise of possibility. We can do thi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