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書寫與七日書

Angela Chen
·
·
IPFS
·
對自由書寫與七日書的看法與建議。

不久前,我才初識「自由書寫」(Free writing)這名詞,得知它是種書寫或產生靈感的方式,望文生義,看似隨便寫、自由寫,實則有一定的規範,並非真正的「自由」。而Matters兩期七日書活動均納入「自由書寫」的觀念,更引發我對這寫作技巧的興趣。

自由書寫 Free Writing

自由書寫的主要精神為:

  1. 時空:選擇一段特定長度且可專注的書寫時間,如10、20或30分鐘;選擇一個適合書寫且不易受到干擾或被打斷的空間。

  2. 工具:使用順手慣常的書寫工具,紙筆或電腦鍵盤均可。

  3. 持續性:開始書寫後就不停止,輕鬆且持續地產出,任何想法都予以記錄。

  4. 避免修改:書寫過程中無須在意文字或邏輯是否合理通暢,無須增修刪改,以免壓抑深層的情緒或靈感。

  5. Follow you mind:如實地陳述內心的感受,無須擔憂外界或禮俗的看法或約束。

自由書寫的內容可以是個人當下的感受或近期經驗,可設定主題,亦可沒有主題。在特定時空專注於書寫,越能呈現自我的真實感受,越有意義。其主要目的在協助個人真實地感受與表達自己,用以釋放壓力(例如:療癒書寫或日記)或尋求靈感。

自由書寫術》一書中提及,如欲公開,則自由書寫完成後,可檢視書寫的內容何者該留,何者要捨,再修飾文字使其更加流暢。捨棄之處,亦可作為後續自由書寫的發想。

簡言之,多數人習慣一邊思考,一邊書寫,一邊潤稿修飾;但,想、寫與改三者如果併行,可能會造成腦容量超載,進而影響文思。自由書寫的精神即是一直寫,不必改,隨興、持續且如實地書寫,如欲精煉文字或內容,寫完再說。

七日書與自由書寫

七日書為何要與自由書寫綑綁,是我一直存疑之處。是激發作者書寫的意願或靈感,是培養作者自由書寫的技巧,或幫助作者挖掘內心深處對主題的看法?如果前段對自由書寫的了解係屬正確,七日書似無必要強求自由書寫。理由如下:

  1. 自由書寫是激發靈感的方法之一,但非唯一。每個人生活經驗不同,靈感來源各異,「自由書寫」是否可以有效地激發書寫動機,抑或造成創作的限制(或壓力),仍值得探討。

  2. 自由書寫困難定義、衡量及檢核。既然無法檢核作者是否在20-30分鐘內完成,亦無法得知書寫過程中是否有修改刪除等行為,自由書寫的要求似乎多此一舉。

  3. 團體書寫已具有陪伴的激勵效果。作者在活動公布時,閱讀每日主題,寫作前,閱讀其他作者文章,均已開啟構思的契機,自由書寫的要求似乎畫蛇添足。

  4. 自由書寫的內容如未經淬鍊而公開發表,文字或結構較為鬆散,較困難追隨作者的邏輯,亦影響閱讀的意願。

就我觀察,那些文字流暢、內容充實完備且可讀性較高的七日書文章,除少數精良或專業的作者可於30分鐘之內完成,大多得超過30分鐘,且先經潤稿才會公開。以我為例,即便擁有可專注且適合書寫的時空,仍有數篇文章無法限時完成,而備感壓力(尤其是第一期,第二期我就不管了)。

七日書的撰寫主題

七日書的主軸是「陪你完成人生日記」,第一期每日書寫的主題較為分散,聚焦於地(空間);第二期著重於家與故鄉,呼應第一期的第五日的「寫寫你的家」。

綜合個人淺見及少數作者的回饋,第一期的主題看似不同,實則離不開「家」的大範疇,可在不同文章中可見到類似的場景,也是部分第一期七日書作者缺乏動力繼續書寫第二期的原因。

此外,第二期均為與家或家鄉有關的主題,雖可進行深度書寫,但一周之內,數百篇類似內容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如無特別令人激賞的文章),則容易產生閱讀疲乏。

因此,建議Matters制定第三期主題時可跳脫「家」、「家鄉」或「故鄉」這類令人掏心挖肺(追憶過往且回饋式)的主題,更廣泛且前瞻性地探討個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或價值觀等等。

目前為雙月舉辦一次七日書,亦可考慮將七日縮短為五日,或每月舉辦一次三日書(或隔天發文),以免類似的文章過於密集,猶如疲勞轟炸。當然,讀者可避而不讀,但熱門區中都是類似的題目,亦掩蓋未參加活動者的發文。

七日書的參與者

七日書活動第一期有122人報名,如期完成者為67人(另有11人收到讀者卡);第二期有139人報名,如期完成者為72人。因此,如期完成者約為報名人數的一半,第一期的比例略高而第二期。

第二期活動中,有超過100人是第一次參加七日書活動,因此,兩期均參加者不到40人,兩期均如期完成者有21人(如果沒記錯,這21人將會獲得一枚Matters的NFT)。

這21人中,有三位是專為書寫七日書而來的新馬友:@閱球人Moonreader@翻转硬糖@molia,三位新朋友的文章可讀性都很高,值得追蹤,也期望他們持續在Matters耕耘及交流。

七日書的喚醒

猶如我在〈第一期七日書之雜感與建議〉一文所述,七日書活動對於慵懶又不服輸的我而言,不但提供明確的書寫方向,深具激勵效果,也可認識新進作者並閱讀好文。這也是為何這些主題已寫過很多,但仍然參加活動的原因。

第二期的七日書,有三篇文章我嘗試朝不同方向書寫,且是過往未曾寫過的:〈他鄉變故鄉〉、〈你家不是我家〉及〈民主的陣痛〉,分別書寫我對家鄉的認同、我對家族及婚姻的看法及台灣民主發展的簡史, 寫完之後酣暢淋漓 ,非常盡興。不過,這一期七日書,我未遵照自由書寫的原則,覺得寫得比第一期過癮,也更有自信。

感謝大家對拙文的熱烈回應及不吝的指教,也深感抱歉未對大家的贊助支持,一一致謝。謝謝大家!

最後,感謝Matters舉辦七日書的用心及運作,除定期公布大家的書寫進度,並引介作者、好文及留言,直接或間接提供閱讀指引,對於引介新進作者,更是用心。謝謝你們,辛苦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Angela ChenAn old fashioned lady with no brai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主的陣痛

回家路遙遙

離開台灣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