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建築考現—磯崎新;「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

Toshi Tantei
·
·
IPFS
·

「未來的城市即是廢墟。我們的現代城市...只會存活很短的時間。並發散他們的能量,然後再次化為原始的物質。我們所有的提案會被埋沒。而孵化機制也會再次被重新構建。那就是我們的未來。」


大一某次的設計課,磯崎新在孵化過程(1962)中的這麼一段論述,像把我壓在地上拖行後再甩到高空似的,「啊!對啦!就是這個東西啦!」忽然間尋求獵奇的廢墟亂晃轉變成了某種賦予使命的生命週期觀察。對於那種不再注入人類使用,回歸原始物質型態的建築產生了莫名的好奇跟期待。


這種生命週期的輪迴結果往往是可預期的,但有時過程中也會發生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介入。在上個禮拜回老家時如往常的在舊城區亂晃,意外的走進一間廢棄的百貨公司並被內部景象震懾到差點屎尿失禁。這裡還殘留人類生活的痕跡不打緊,宛如銃夢裡天空之城沙雷姆與廢鐵鎮的關係被裝在這個盒子裡更讓我大為吃驚。


在這裡面住了兩種人,底層的居民生活在破敗髒亂的櫃位空間裡,並且對於外來者習以為常到麻痺了;頂層的則圈地為王,佔據著最上面的三個樓層,甚至是把百貨公司的天井空間當成自家的垃圾場丟下了各種廢棄物與垃圾,意料之外的階級關係在這裡上演著。


地下室堆積如山的垃圾與蜘蛛網原本已經夠嚇人了,但是沿著彩虹手扶梯往上走後,突然出現阻斷了道路的牆面更是讓人摸不著頭緒…。頂層居民強制霸佔了手扶梯成為了自家的動線空間,從外觀看起來串連了大門玄關、廚房還有曬衣平台三個空間。在這裡觀光的過程不斷地聽到內部傳來炒菜聲、嬉鬧聲、忽明忽暗的燈火還有快速穿越的人影。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更是按耐不住內心的躁動,想要一窺究竟室內空間還能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可惜到頭來怎麼找也找不到再往上的路徑,試著跟低層居民打聽也只得到了模稜兩可的答案,更彰顯了上面的神秘感。這種佔據既有空間二次加工使用的住宅著實迷人,直到走出了建築本體才脫下全身那層雞皮疙瘩。這趟旅程可能是跑廢以來資訊量最大的一次,比起追逐著大師的腳步,這種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或許才是更值得學習的對象。

(本文撰於2021/09/29)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Toshi TanteiToshi Tantei from Atelier WooO \畢業於成大建研史論組,目前從事新舊建築融合的修復再利用設計。 \日常之餘鑽研建築理論與臺灣戰後建築史。 \期許透過攝影與都市探險,挖掘日常中的不尋常,以都市漫遊者的觀點呈現建築的不同面貌。
  • Author
  • More

就建築論建築—⌂Shooting the breeze about "Double Roof House" & "Church of Church"

臺灣戰後建築考現—北臺灣的龍傲天:天母波婆神的應許之地

臺灣戰後建築考現—蘑菇蘑菇~躲在建築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