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建築考現—北臺灣的龍傲天:天母波婆神的應許之地

Toshi Tantei
·
(修改过)
·
IPFS
·

天母自成一格的酷我想人人皆知,每個人對這裡尊爵不凡的特質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我想從一個奇幻的起源歷史談起,道出天母為何稱為「天母」,是如何從瘴癘惡之地蛻變成龍傲天之國。 

1925年,由日人中治稔郎恭迎來臺的湄洲媽祖像,現供奉於天母三玉宮。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此地原野因蟬鳴與蚓蟲擾動而熱鬧著,肩膀被草叢沾濕了,古木樛結惡竹叢生,夜晚中蛇蜴盤踞在枕邊呼嘯,聲音就像牛的吼聲一樣有力,有時甚至可以吞噬健勇的野鹿。遇見小蛇時,它們的速度就像飛矢一樣迅猛。」[1]

裨海紀遊中如此描述了16世紀天母一帶的景象,這裡最初為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Kimassouw)的領域。漢人初來此地開採硫磺時,還未預見這片被他們稱為「三角埔」的土地日後的榮景。當時由於磺氣繚繞蠻荒未闢,鮮少有人前來開墾,直至1930年代,一個新興宗教的進駐,才開啟了天母的建設。

天母地名的發祥地「天母本宮園」,戰後由士林紙業接收改為職訓中心,並於2001年拆除殆盡改建為靜觀大樓。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士林紙廠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透過各種管道對臺人實行教化與同化,而宗教自古以來便是凝聚人心的利器。1925年,中治稔郎[2]在臺北永樂町創立「天母教」[3],其教義宣揚神儒佛法道萬教歸一本,更從中國恭迎湄洲媽祖以及福建都城隍神像來臺[4]。安位儀式當天,鑼鼓喧天萬人朝聖好不熱鬧。中治稔郎將神道教與臺灣傳統信仰結合,可謂一大創舉並大獲成功。

那麼天母教的「天母」是誰呢?天母是中治教主自創的「天母波婆神」,透過神佛習合系統,將天照大御神與天上聖母視為天母的不同顯現,旨在讓臺人和在臺日本人皆能獲得心靈寄託。天母教業務包羅萬象,除了照護弱勢和醫治疾病外,還創辦全臺首間相親機構「御柱會」[5]。中治教主熱愛和歌[6]與書畫,身為藝術藏家,他對於1927年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的540件投稿作品僅110件入選感到遺憾,認為優秀的藝術不應排名還有埋沒。因此他創辦「宮比會」舉辦落選者畫展,吸引呂鐵州、蔡雪溪等名家參展。

1906年,中治稔郎的職總督府通信書記任用通知。 圖片來源:國史館

夢是連結現實與不可知的橋樑,某夜,中治教主夢見天母波婆神,並獲得前往三角埔的啟示。1932年10月29日凌晨四點,教主帶數名信徒來到靈感之地。五根標木豎立而起,挖掘、攪動、剷除石頭,一陣探索後縷縷白煙竄出地表,藍、白、黑的熱泉湧出。教主云:「這是天真名井之水,良好的水、甘甜的水、清澈的水、藥用的水、中治的水,豎立標木以示之!」[7]

教團將此稱為「天母溫泉」,申請了經營許可,於1933年啟動引湯工程。「天母本宮園」[8]的建設如火如荼進行,園區包括天母本宮、教主宅第、一之湯寮及兩萬坪的住宅社區。由於土地由重田榮治[9]提供,園區內還設有「菊元會館」。建設工程由岩崎勇一承包,121坪大的「一之湯寮」溫泉[10]於1935年11月5日開張落成。當時正值始政博覽會,每日有12班次教團經營的巴士來往士林與天母溫泉,載著歡慶完的人們前來享受能俯瞰市區燈火的泡湯體驗。

天母本宮園的園區設施介紹。 圖片來源:天母溫泉由來記 (1934)

隨著日本戰敗,中治教主引揚回國。溫泉之城的終極美夢未能實現,天母波婆神則被遺忘在離天高原千里之遙的小島上。戰後,天母本宮園被士林紙業接管,媽祖與其他神像則被安置在三玉宮內。另一殖民政權才剛上岸,隨即爆發新戰爭,1950年韓戰開打,美軍緊隨國民政府登陸這座島嶼,大量居住需求湧現。美軍看中教團原計畫住宅區的廣袤土地,兩者雖然關係微妙,美軍卻接續了中治教主未能完成的花園城市建設。

1953年,在沈祖海建築師協助下,美軍顧問團於山仔后及天母圓環西側完工最初的美軍眷舍,這些BOT Housing (以下簡稱BOT)由臺灣銀行貸款興建因而得名。1953年與1958年天母陸續完工158棟,但居住市場仍供不應求,大量興建的私人出租住宅 (Private Rental House,以下簡稱PRH)應運而生。如同BOT做法,PRH皆為同一套標準圖興建,就像在天母的土地上瘋狂的按Ctrl+C,Ctrl+VVVVVV。

由戰後的接收資料發現,三角埔許多土地為重田榮治父子以及中治教主所有。 圖片來源:國史館
天母本宮園庭園原址仍殘存著疑似景石的痕跡。該庭園寬四十間,高八尺,內有兩道假山瀑布及兩個池塘,由境登君建造。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PRH乃1960年代後天母最獨具特色的住宅型式,以水泥瓦寄棟式屋頂,以及番仔砥砌 (Random Ashlar)的安山岩造屋身為主要特徵。這種石屋技術源自淡水燕樓匠派[11],自清代起燕樓李家匠師在淡水、三芝、陽明山和北投地區興建許多石頭屋,加上1930年完工的草山眾樂園經驗,開啟番仔砥砌之先河,才讓這種石造技術流傳至今。

經考證發現,佔天母大半面積的PRH由私人興建,建築師、營造廠及興建年代各異,並不像BOT是由顧問團與臺銀統一主導。這產生出幾個問題:首先,PRH的標準圖是誰設計的?為什麼這些私自興建的地主都要採用?再來是歷史文件發現,入住PRH需遵循特定流程與租約制度,房客房東皆需遵循顧問團提供的契約 (chop),那麼顧問團與這些天母地主間的利害關係為何?又是誰在規劃天母的都市計畫呢?即使我訪問了天母民眾和里長,這些問題仍未解答,有待進一步追查。

1960年代的天母,一眼望去全是PRH住宅區。 圖片來源:中央社馮國鏘

PRH社區與山仔后宿舍群規劃邏輯相似,為迎合美軍生活習慣,住宅中的「車庫」與「壁爐」成為重點,這些空間在臺灣過往居住經驗中較為罕見,不僅具實質功能,更象徵對西方現代生活的臨摹。PRH社區從天母圓環向南延伸至德行東路,甚至跨越磺溪至榮總旁興建。根據當時美軍居住指南,主要住宅區包括陽明山、天母、威靈頓山莊和北投四區。威靈頓山莊於1965年後陸續完工,承襲PRH的標準圖配置。北投方面,我目前僅在鳳梨宅聚落發現一處PRH社區。

除了美軍,因位於陽明山管理局統轄範圍,許多達官顯要也居住於此。豪華轎車、琳瑯滿目的西式美食,電影院、網球場、游泳池等休閒設施,富足洋派的生活,讓天母開始閃耀著尊爵不凡的價值。層巒疊翠的梯田曾是天母的容顏,但隨著對「美式居住生活」的嚮往,愈來愈多人前來居住,原先砌石邊坡的梯田不再照顧稻田,一塊塊的安山岩被拿來蓋起一棟棟的新家園。1970年代末,美軍逐漸撤離,取而代之的是資產階級入住,百貨公司、高樓大廈則成為這裡的新生活風格。

1960年代後的天母,多為BOT與PRH兩種型態的住宅類型。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與繪製

或許是天母波婆神冥冥中的安排,我因對於PRH的好奇展開調查,偶然翻閱公司參與的案子資料,竟然從士林紙廠、菊元百貨及山仔后美軍宿舍三案中串聯出關鍵資訊。王大閎與蔡柏鋒設計的住宅案中,我最喜歡的兩棟也在天母,實地走訪後也發現更多的天母不思議。可惜天母溫泉已不在,但「天母」之名便是由天母教而來,絕非那個鄉野流傳的老爹諧音梗。從政府文件顯示,早在1952年便有「天母新村都市計畫」及「天母公路」的建設,可想而知戰後這裡便不再是三角埔,而是流傳至今象徵著龍傲天「天母」。

1952年「天母新村都市計畫」的測量圖,已包含天母東西路以北的天母涵蓋範圍。 圖片來源:國史館

[1]天母教大本殿庶務寮(1934),《天母溫泉由來記》,P18。

[2] 1878年生於兵庫縣,來臺前於朝來郡和田山的竹田普通高等小學擔任訓導職務。1902年抵臺,1906年任職總督府通信書記;1921轉任臺南郵便局郵便課通信屬庶務課長並於4年後退休,隨即於臺北永樂町創辦了天母教。

[3] 後來於1925年12月12日從永樂町二丁目52番地搬遷到元園町253番地。

[4] 由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溫州丸自中國海運來臺。溫州丸為挪威奧斯陸1904年生產的一級汽船,總噸數1185.29 t,長225.5 ft,寬33.5 ft。登陸番號9447,信號符字JTDW。

[5] 1927-11-02 《臺灣日日新報》,〈公許された本島最初の結婚紹介所 天母敎會主の中治氏が 御柱會を組織して〉,版次2。

[6] 時常與和歌組織「鶯蛙會」刊登作品於報章雜誌,這老哥創立組織成癮,除了文中的御柱會、宮比會外,還有皇民化團體「敬神尊皇會」。

[7] 1937,《臺灣公論》,〈天母靈泉記〉。

[8] 現今中山北路七段191巷靜觀大樓位置。

[9] 臺灣第一間百貨公司「菊元百貨」的經營者,當時的超級好野人代表。

[10] 這裡的溫泉屬於綠礬泉,對貧血症、婦女病、性病、神經系統各種疾病、神經衰弱、腳氣、慢性風濕、神經痛、手腳多汗症、挫傷、痔瘡、胎毒、下腿潰瘍、皮膚病等具有治療效果。

[11] 李璋瑜「瑜師」被認為是忠寮燕樓匠派之鼻祖,其長子李棗柴「紅棗師」因參與了草山眾樂園的建設與後代們將番仔砥砌發揚光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shi TanteiToshi Tantei from Atelier WooO \畢業於成大建研史論組,目前從事新舊建築融合的修復再利用設計。 \日常之餘鑽研建築理論與臺灣戰後建築史。 \期許透過攝影與都市探險,挖掘日常中的不尋常,以都市漫遊者的觀點呈現建築的不同面貌。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臺灣戰後建築考現—蘑菇蘑菇~躲在建築的角落~🍄

Kosmos 127—全月球探索聯邦航天計劃

觀演空間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劇場建築的初現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