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還馬灣蝦膏一個名份

呂嘉俊
·
·
IPFS
·
由政策到環境,都不利製蝦膏這行業,沒落是必然,這是一個不能說好的香港故事,當然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真正令人失望的事情,還多著呢!
15 年前,馬灣曬蝦膏的情況,今天此情此景已不復見。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看老照片,偶然會見到香港從前的漁村風貌,漁民在竹籬上曬蝦膏,蝦膏多是一球球,或是一磚磚的。我們現在提起蝦膏,總會想到大澳,完全忘記香港造蝦膏的重鎮,該是在馬灣。

先告訴你傳統蝦膏的做法。第 1 步,要向蝦艇買入銀蝦,一桶銀蝦要細心挑走內裡的小魚小蟹,一旦混入雜物,造蝦膏蝦醬即腥易壞。第 2 步,用棍打碎銀蝦,落鹽再鏟入桶內發酵,用的是木棍和木鏟,不能用鐵造的,會影響味道。發酵過程中,銀蝦會由一陣惡臭到變成香味,風味足夠,就要做第 3 步 —— 放進石磨裡細磨,磨完的蝦膏放在竹籬上曬 2 星期,曬好搓成磚或球體即成。至於蝦醬,前期工夫一樣,只是磨好後要放在瓦缸曬,曬 2 個月,途中要不停翻動,也不能受潮受濕。兩者比較,蝦膏的味道會較鮮濃,蝦醬的質感則較細滑。

香港過去近岸漁民都會自製蝦膏,其中馬灣出產的尤其出色,不少歷史書都有提及,馬灣對開的是汲水門,過去又稱為急水門,因水流急,海床底泥少,在此地出產的銀蝦較為乾淨,少了一陣怪泥味。而馬灣與大澳過去有船往來,大澳漁民從馬灣人身上學習製蝦膏之法,再帶到大澳生產。後來,馬灣大量發展,失了漁村風貌,連帶一頁製蝦膏的歷史都被湮沒,但問老一輩的馬灣原居民,他們都有自製蝦膏,我的岳父是馬灣人,他更說從前吃過一款,完全沒下鹽防腐,發酵後曬好即食的蝦膏,沒鹹味,甜甜的只有鮮味。聽起來已覺好吃,只恨吾生太晚,未能一嘗滋味。

搓蝦膏要用木棍,不能用鐵的,因為鐵製的會有味道,影響蝦膏的鮮香。
蝦膏通常會搓成球狀,如今這些畫面只能在老照片中尋找。
一磚磚的蝦膏需要用油煮開,才能使用。

現在香港多個海邊鄉村都有賣蝦膏,只是有些蝦膏來歷不明,不知是否真的在漁村製作(假設香港還有漁村)。畢竟今天銀蝦數量大幅下降,漁民早已轉行,10 年前的捕蝦艇已由 8 至 9 艘,減至 1 到 2 艘,如今還有沒有人出海捕銀蝦,真正成疑。


閱讀更多:呂嘉俊:請還馬灣蝦膏一個名份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