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Kikireading
·
(edited)
·
IPFS
·

摘要:

🔶二、水平面下―冰山模式的基礎

🔹1. 冰山的層次:人看不見內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水平面以上,是人應對的模式,亦稱為「求生存的姿態」。另外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別是: 感受、對自己的感受作出的評價、價值觀、期待、渴望、自我。

🔹2. 行為(顯示於外的事件):當你看見一個人,最先看見的是"行為",聽見那人說的"事件"。而冰山下層的內容並不為人所知。人們透過一個人的行為或人對事件的敘述來推測、了解一個人。


🔶四、好奇―冰山對話前的練習

🔹1. 冰山探索並非一門技巧,而是覺知自我並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態度。進入自己的內心,是進入他人內在最快的路徑。

🔹2. 冰山對話: 溝通時的覺察與停頓。在溝通實務裡,強調姿勢、語調的覺察,意識、並創造停頓,這些非語言訊息有助於對話者時時覺察自己,羅列如下:

(1). 覺察姿態:覺察自己的肩頸,試著放輕鬆,雙手自然下垂,眼神專注寧靜,但不要盯著孩子,眼神與孩子盡量同水平。

(2). 語態:說話速度有意識地放緩慢,語言描述有意識的停頓,時時提醒自己深呼吸,專注的說話

(3). 停頓:停頓是留有餘地,整合思索與感官。讓自己停頓,覺知自己內在感受。透過自己的停頓,讓對方停頓。停頓運用於等待,自我覺察與整合。


🔹3. 成長過程抹煞好奇心:薩提爾模式是成長、探索模式(非控制、分析模式)。

探索是冰山對話的主軸,好奇心會帶來同理心,若是對話者不帶著好奇,冰山大門就進不去了。我開始學習冰山,意識到好奇甚難,因此刻意練習好奇,使得好奇成為素養。

好奇是傾聽的重要元素、溝通的起點、改變的緣起、接納的開始。假使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兒?孩子未被同理,可能不想表達,溝通就此關閉。


🔹4. 刻意練習好奇: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

(1). 在對話中時時提醒自己好奇,刻意每天練習五分鐘,對身邊親近的家人好奇。<<對話的力量>>一書,帶出一個好奇對話的指引,讓對話的一方能專注、並且有方向。指引如下:

A. 呼喚名子或稱謂且刻意停頓

B. 從對方感興趣,能回應的話題切入,對話者主動從事件中提問。

C. 重複對方上一句對話的句尾,可帶來緩和與積極聆聽效果。

D. 為對方的敘述整理、組織出精簡敘述或結論。

E. 避免「為什麼」而使用「你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怎麼啦?我很好奇…」取代。

F. 當牽涉規則,引導孩子負責任:善於運用「怎麼辦呢?」。

(2). 在進入冰山脈絡前讓提問更有內涵並拓展話題,下列3方法可與冰山脈絡指引交錯提問:

A. 對人的關注而非解決問題:不應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而是每一次的對話,關心與了解孩子的內在;理解對方行為下的心思。)

B. 回溯時間,探索問題成因。

C. 詢問具體事件,在細節處提問: 可使用「重述語言」回朔、詢問、探索具體事件

(a). 觀點(E.g.你對這事件的想法、看法)

(b). 回朔

(c). 期待(E.g.你希望上述事件OOO發展嗎)

(d). 渴望(E.g.你希望有人愛你嗎?)

🔶十、接納―青春期孩子的冰山

🔹1.「接納自己是甚為不易的議題。在成長過程中,除非有大人願意敞開心胸接納,否則我們難以學會接納自己。」

🔹2.「如果對方是你自己,你忍心苛責他嗎? 把對方的行為,當作自己在作那件事,去理解、安撫對方(自己)」。


#心得:

帶著善意為出發點,以尊重及理解引導對方梳理出對發生事件的內心感受及其渴望(期望受到重視等等)。

願我們都在關懷他人的過程,打破彼此的圍牆,讓每一個冰山有顯露的可能。並以理解尊重、不強迫他人壓抑感受、改變觀點;讓對方得以透過特定事件,更了解自己為何出現這樣的舉動,引導對方發現其原始渴望、期待及最深層的價值觀。


*備註:圖片來源為博客來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Kikireading閱讀 悅讀 理財面向 內在探索 傾注長時間閱讀、理解、篩選、精簡,略過舉例、小故事,留下啟發性的精華內容,篇篇濃縮精華; 挹注養分給自己,人生長途即使左右無人,也有書本一路扶持,書就如指南針,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能通往何方;記錄走過的路。 挹注養分給你與妳,如果因為閱讀了我的某篇文章,啟蒙了思想中某一部分的未知領域,都是我的莫大榮幸!
  • Author
  • More

#與過去和好 別讓過去的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被討厭的勇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影響力 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