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和好 別讓過去的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Kikireading
·
·
IPFS
·

CH1. 什麼是移情?

1.  心理學三辭彙:

(1).    投射:將自己不自覺的內心人格,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投射到另一人身上;將屬於自己的特徵、感覺和動機,轉換到別人身上。舉例來說,我覺得你駕馭性很強,卻沒發現我自己有多強勢。「投射」將一個內在的經驗,誤認為外在經驗。在投射的作用下,我與自己渡過每一天。

(2).    轉移:將A的感受轉移到B身上。例如,工作上對某人不滿,把情緒發洩在伴侶身上。轉移作用將某人誤認為另外一人,取代了事件的主角,在轉移作用裡,我與錯的人渡過每一天。

(3).    移情:將屬於父母、前任伴侶或其他重要之人的感受和期望轉嫁到其他人身上。移情錯把過去放到現在;在移情作用裡,每一天都是家庭聚會。移情可算是轉移的一種。我們與其他成年人重新體驗原生家庭裡的親子關係。

2. 缺乏愛,指的是我們無法得到五種成人之愛(5A):關注(Attention)、接納(Acceptance)、欣賞(Appreciation)、情感(Affection)及容許(Allowing)我們做自己。假若我們過去沒得到滿足,我們會從別人身上尋找這5A。但如果我們自身没有事先修練好,例如因為哀悼過去,我們很可能會充满不安,並強勢地向别人要求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很可能會因為散發「非如此不可」的能量,而嚇跑未來的伴侶。我們越能意識到自身的移情,越能發覺到修養的必要,安撫我們記憶裡的飢渴,以便找出那些更知道怎麼愛我們的人。如此一來,整個人就會壓力減輕。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真正的樣子,我們必須成為能滿足我們需要的、貢獻給這世界的那種人。


CH2. 移情的作用及原因

1.  練習:提出(Addressing)、處理(Processing)、解決(Resolving)、整合(Integrating)(APRI)。此為完成我們未竟之事的必要四步驟,讓移情不再這麼激烈發生。提出問題時,正視它真正的樣子。承認真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我們在當中的角色,亦即擁有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此外,正視傷口及可能會如何傷害到別人。友善地看待問題,而非帶著批判眼光。藉此,我們能誘導它顯現更多。這指的是直視一個經驗,而非企圖快速解決它、匆匆帶過。我們敞開心胸接受自己和別人的感受。當一個小孩被關進衣櫥出來時會很生氣,揭發一件事情的真相會釋放強烈的能量。


CH3. 我們能在一起的方式

1. 臨在、正念和慈愛破除移情

(1). 正念:我們總是採納吸引人的想法,趕走不吸引人的想法。當我們平等對待它們,就會漸漸忘記要抓緊或逃離一天裡發生的事件和情緒。我們可以容忍不愉快的事,不需要沉迷於愉悅的事物。此為正念處理想法的方式。心態是『相關的想法」,正念是自覺我們如何思考。


CH5. 我們的恐懼如何出現

1. 造成恐懼的四種障礙:

每種都是真實的生命關係裡的核心議題;激發出恐懼,也是移情的重點;每一種都源自我們的過去,穿越到現在。這四種障礙無法消除,但可以學習泰然自若地衡量他們

(1). 來來去去

(2). 給予和接收

(3). 被接受和拒絕

(4). 放手和前進

每一項都誘發出原始的需要、信念、感受、期望和反應--移情的建造零件。這四項是我們生命循環中焦慮的結點,因為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且多數人不相信有能力處理。例如,別人的離去,不管有多單純,都感覺像是拒絕和遺棄我們。

CH10. 鏡映和理想化

1. 早期心理發展中,有兩個關鍵的步驟,一是他人的鏡映,另一是對他人的理想化。早期生活的移情中的一個重點是,找到一個可以瞭解且鏡映我們的人。當父母能供給我們5A時,這點就能達到,然後我們能在人際關係裡,鏡映其他成人。理想化在於找到一個我們欣賞並仿效的人。童年早期,我們仰慕父母的能力,然後慢慢內化它們。因此我們能像他們照顧我們一樣,照顧自己。之後的關係裡,我們就能進而去照顧別人。透過思考這兩個我們生命早期的發展線索--別人的鏡映導致信任,仰慕他人導致自我培育---我們現在更能瞭解我們的移情。我們仍然找尋那些能像我們父母一樣或不同於我們父母,能鏡映我們的人。我們仍舊找尋像我們仰慕或無法仰慕的父母那樣,能讓我們仰慕的人。如同我們已經看過的,我們的移情是基於我們所接受到但不足的,或是已錯過但想要彌補的一切。

2. 追求鏡映的愛:基本的信任來自於持續相信世界能滿足我們需求的能力。在生命早期,透過父母不斷滿足我們的需求,來獲得這個基本的信任。當父母表現出理解我們時,建立我們對他的信任。例,看到我們害怕時,模仿我們恐懼的樣子說「這很可怕,不是嗎?感到害怕是沒關係的」此即鏡映/調和(attunement)我們的感受,意味某人瞭解我們,給我們安全感,鏡映的愛(同理心)導致了愛的表現(這也成為我們一生中憐憫的風格。當我們看見別人的苦痛時,我們會把痛苦表現在臉上,並提供助益的行動)

3. 我們的需要如何被移情: 鏡映、接收5A、得到別人仰賴的需要,變成了移情的形態。當鏡映需要移情到他人身上時,我們有可能會太過苛求。我們可能在一個只能給我們伴侶之愛的人身上,尋求親子之愛。當理想化變成了移情作用,我們可能會將一個人奉為拯救者,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能相信的人,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一直是小孩子。如果我們相信一個人會是我們的避風港,我們可能變成受害者。當我們活在平等的世界裡,與其他人類一起經歷血親關係時,那麼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有時能以愛高尚地行動,有時則否。我們會看到,這個健康的血緣關係,成了鏡映和理想化之後的第三種移情形式。基於父母成功或失敗地提供鏡映的愛給我們,我們會將接收鏡映的希望移情到彼此身上。當我們接收到一個我們將希望移情在他身上的人的鏡映回應時,我們就會經歷到「鏡映的移情」。將父母的理想化移情到他人身上,如健康的內化父母力量一樣,是建立穩定自我感的要件,我們對他人的理想化也是我們持續成長的方式。這是所謂的「理想化移情」。它會導致「雙生移情」(理想化移情的自然延伸,被理想化的人被當作與我們平等的個體。是理想化過程的衍生和完成),我們會與所欣賞的人擁有一個更成熟的契合與平等感受的關係。這三種需要、移情,闡述了我們本身的完全開放是基於某種回響,亦即需要人類的回應來達到完整的實現。我們一直在尋找我們潛能中所缺乏的那一部分,想與之結合為一。

◆鏡映讓我們相信他人與我們有所牽連,即使他們不在身邊。這是我們慰藉的泉源、通往親密的道路。

◆理想化他人的能力,讓我們勇敢地將它變成我們自己的能力。是我們挑戰及成就自己目標的道路。

◆感覺自己與他人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是來自鏡映和理想化的結果。是通往自尊和完整性的道路。

#心得:

『過去不斷遞出它的帳單,卻弄錯了債主』

帶著生命中的疑惑找到這本書;過度理想化的壓力? 分離時的遺棄感? 爭執時過度情緒化的自己?

如何解決以上諸多種種情緒,David Richo說明不需要一次全部處理,移情的發展線是獨立自主的。我們的智慧發展不一定能對應或跟隨我們心理的發展。不管我們多聰明、謹慎、健康,移情都會發生。移情是人類關係中的深層構造、一種重要的特性,是普遍存在的。

完全停止產生移情作用,就像扼殺潛意識。我們的目是要正念、覺察移情,減低它的衝擊,努力修補它揭露出來的創傷。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ikireading閱讀 悅讀 理財面向 內在探索 傾注長時間閱讀、理解、篩選、精簡,略過舉例、小故事,留下啟發性的精華內容,篇篇濃縮精華; 挹注養分給自己,人生長途即使左右無人,也有書本一路扶持,書就如指南針,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能通往何方;記錄走過的路。 挹注養分給你與妳,如果因為閱讀了我的某篇文章,啟蒙了思想中某一部分的未知領域,都是我的莫大榮幸!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被討厭的勇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影響力 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