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和好 別讓過去的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Kikireading
·
·
IPFS
·

CH1. 什麼是移情?

1.  心理學三辭彙:

(1).    投射:將自己不自覺的內心人格,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投射到另一人身上;將屬於自己的特徵、感覺和動機,轉換到別人身上。舉例來說,我覺得你駕馭性很強,卻沒發現我自己有多強勢。「投射」將一個內在的經驗,誤認為外在經驗。在投射的作用下,我與自己渡過每一天。

(2).    轉移:將A的感受轉移到B身上。例如,工作上對某人不滿,把情緒發洩在伴侶身上。轉移作用將某人誤認為另外一人,取代了事件的主角,在轉移作用裡,我與錯的人渡過每一天。

(3).    移情:將屬於父母、前任伴侶或其他重要之人的感受和期望轉嫁到其他人身上。移情錯把過去放到現在;在移情作用裡,每一天都是家庭聚會。移情可算是轉移的一種。我們與其他成年人重新體驗原生家庭裡的親子關係。

2. 缺乏愛,指的是我們無法得到五種成人之愛(5A):關注(Attention)、接納(Acceptance)、欣賞(Appreciation)、情感(Affection)及容許(Allowing)我們做自己。假若我們過去沒得到滿足,我們會從別人身上尋找這5A。但如果我們自身没有事先修練好,例如因為哀悼過去,我們很可能會充满不安,並強勢地向别人要求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很可能會因為散發「非如此不可」的能量,而嚇跑未來的伴侶。我們越能意識到自身的移情,越能發覺到修養的必要,安撫我們記憶裡的飢渴,以便找出那些更知道怎麼愛我們的人。如此一來,整個人就會壓力減輕。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真正的樣子,我們必須成為能滿足我們需要的、貢獻給這世界的那種人。


CH2. 移情的作用及原因

1.  練習:提出(Addressing)、處理(Processing)、解決(Resolving)、整合(Integrating)(APRI)。此為完成我們未竟之事的必要四步驟,讓移情不再這麼激烈發生。提出問題時,正視它真正的樣子。承認真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我們在當中的角色,亦即擁有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此外,正視傷口及可能會如何傷害到別人。友善地看待問題,而非帶著批判眼光。藉此,我們能誘導它顯現更多。這指的是直視一個經驗,而非企圖快速解決它、匆匆帶過。我們敞開心胸接受自己和別人的感受。當一個小孩被關進衣櫥出來時會很生氣,揭發一件事情的真相會釋放強烈的能量。


CH3. 我們能在一起的方式

1. 臨在、正念和慈愛破除移情

(1). 正念:我們總是採納吸引人的想法,趕走不吸引人的想法。當我們平等對待它們,就會漸漸忘記要抓緊或逃離一天裡發生的事件和情緒。我們可以容忍不愉快的事,不需要沉迷於愉悅的事物。此為正念處理想法的方式。心態是『相關的想法」,正念是自覺我們如何思考。


CH5. 我們的恐懼如何出現

1. 造成恐懼的四種障礙:

每種都是真實的生命關係裡的核心議題;激發出恐懼,也是移情的重點;每一種都源自我們的過去,穿越到現在。這四種障礙無法消除,但可以學習泰然自若地衡量他們

(1). 來來去去

(2). 給予和接收

(3). 被接受和拒絕

(4). 放手和前進

每一項都誘發出原始的需要、信念、感受、期望和反應--移情的建造零件。這四項是我們生命循環中焦慮的結點,因為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且多數人不相信有能力處理。例如,別人的離去,不管有多單純,都感覺像是拒絕和遺棄我們。

CH10. 鏡映和理想化

1. 早期心理發展中,有兩個關鍵的步驟,一是他人的鏡映,另一是對他人的理想化。早期生活的移情中的一個重點是,找到一個可以瞭解且鏡映我們的人。當父母能供給我們5A時,這點就能達到,然後我們能在人際關係裡,鏡映其他成人。理想化在於找到一個我們欣賞並仿效的人。童年早期,我們仰慕父母的能力,然後慢慢內化它們。因此我們能像他們照顧我們一樣,照顧自己。之後的關係裡,我們就能進而去照顧別人。透過思考這兩個我們生命早期的發展線索--別人的鏡映導致信任,仰慕他人導致自我培育---我們現在更能瞭解我們的移情。我們仍然找尋那些能像我們父母一樣或不同於我們父母,能鏡映我們的人。我們仍舊找尋像我們仰慕或無法仰慕的父母那樣,能讓我們仰慕的人。如同我們已經看過的,我們的移情是基於我們所接受到但不足的,或是已錯過但想要彌補的一切。

2. 追求鏡映的愛:基本的信任來自於持續相信世界能滿足我們需求的能力。在生命早期,透過父母不斷滿足我們的需求,來獲得這個基本的信任。當父母表現出理解我們時,建立我們對他的信任。例,看到我們害怕時,模仿我們恐懼的樣子說「這很可怕,不是嗎?感到害怕是沒關係的」此即鏡映/調和(attunement)我們的感受,意味某人瞭解我們,給我們安全感,鏡映的愛(同理心)導致了愛的表現(這也成為我們一生中憐憫的風格。當我們看見別人的苦痛時,我們會把痛苦表現在臉上,並提供助益的行動)

3. 我們的需要如何被移情: 鏡映、接收5A、得到別人仰賴的需要,變成了移情的形態。當鏡映需要移情到他人身上時,我們有可能會太過苛求。我們可能在一個只能給我們伴侶之愛的人身上,尋求親子之愛。當理想化變成了移情作用,我們可能會將一個人奉為拯救者,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能相信的人,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一直是小孩子。如果我們相信一個人會是我們的避風港,我們可能變成受害者。當我們活在平等的世界裡,與其他人類一起經歷血親關係時,那麼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有時能以愛高尚地行動,有時則否。我們會看到,這個健康的血緣關係,成了鏡映和理想化之後的第三種移情形式。基於父母成功或失敗地提供鏡映的愛給我們,我們會將接收鏡映的希望移情到彼此身上。當我們接收到一個我們將希望移情在他身上的人的鏡映回應時,我們就會經歷到「鏡映的移情」。將父母的理想化移情到他人身上,如健康的內化父母力量一樣,是建立穩定自我感的要件,我們對他人的理想化也是我們持續成長的方式。這是所謂的「理想化移情」。它會導致「雙生移情」(理想化移情的自然延伸,被理想化的人被當作與我們平等的個體。是理想化過程的衍生和完成),我們會與所欣賞的人擁有一個更成熟的契合與平等感受的關係。這三種需要、移情,闡述了我們本身的完全開放是基於某種回響,亦即需要人類的回應來達到完整的實現。我們一直在尋找我們潛能中所缺乏的那一部分,想與之結合為一。

◆鏡映讓我們相信他人與我們有所牽連,即使他們不在身邊。這是我們慰藉的泉源、通往親密的道路。

◆理想化他人的能力,讓我們勇敢地將它變成我們自己的能力。是我們挑戰及成就自己目標的道路。

◆感覺自己與他人站在同樣的起跑點上,是來自鏡映和理想化的結果。是通往自尊和完整性的道路。

#心得:

『過去不斷遞出它的帳單,卻弄錯了債主』

帶著生命中的疑惑找到這本書;過度理想化的壓力? 分離時的遺棄感? 爭執時過度情緒化的自己?

如何解決以上諸多種種情緒,David Richo說明不需要一次全部處理,移情的發展線是獨立自主的。我們的智慧發展不一定能對應或跟隨我們心理的發展。不管我們多聰明、謹慎、健康,移情都會發生。移情是人類關係中的深層構造、一種重要的特性,是普遍存在的。

完全停止產生移情作用,就像扼殺潛意識。我們的目是要正念、覺察移情,減低它的衝擊,努力修補它揭露出來的創傷。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Kikireading閱讀 悅讀 理財面向 內在探索 傾注長時間閱讀、理解、篩選、精簡,略過舉例、小故事,留下啟發性的精華內容,篇篇濃縮精華; 挹注養分給自己,人生長途即使左右無人,也有書本一路扶持,書就如指南針,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能通往何方;記錄走過的路。 挹注養分給你與妳,如果因為閱讀了我的某篇文章,啟蒙了思想中某一部分的未知領域,都是我的莫大榮幸!
  • Author
  • More

被討厭的勇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影響力 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