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Kikireading
·
(edited)
·
IPFS
·
阿德勒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一切取決於你,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只要「貢獻他人」的導引存在,人生就有意義,做什麼都可以,誰討厭你,就讓他討厭,活得自由就好。

摘要:

第一夜:否定心理創傷

不同於佛洛伊德對創傷的見解,阿德勒認為創傷是人們為了不想作出改變而作的選擇。為了不去達成一些事、物,抓著這個「創傷」裹足不前。


第二夜: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任何煩惱一定有他人因素存在其中,折磨著自己的痛苦,是「主觀」的解釋,而非客觀的事實。


健全的自卑感是可以改變的(不同於自卑情節的「決定論」),不需和別人比較,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價值的所在。


當你把其他人當作了「敵人」,才會有競爭的的人際煩惱。請把握兩個行動目標:獨立、與社會和諧相處,以及兩個心理目標:1. 願意付出、肯定自己幫得上忙,2. 視他人為夥伴。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難題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的需求,我們並非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同時記得別人也並非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當你主觀感受到「對某人有用處」(並非具體貢獻,只需自身感受有貢獻感)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


透過「課題」分離,別人對你的選擇做出的評論,是他人的課題。你能作的是「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不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讓他人介入你的課題」。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假如你試著修復一段關係,變得只有自己的感受而已,我們沒辦法預測對方如何感受 (註:「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非孤立的個人主義。)


第四夜: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1. 課題分離是開始,還需要與社會連結(整體論),當你把他人當成夥伴,感覺自己的歸屬感,即擁有社會意識。

2. 橫向關係的建立:相對於「縱向關係」會說出「你好棒」這種稱讚話語,阿德勒認為不應建立「稱讚」、「評價」的關係,而是該說出「謝謝」、「真高興」、「多虧有你幫忙」這樣感謝的話。或許我們會疑惑稱讚應該才可以讓人更喜悅,但人在聽到感謝的話語時,即明白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


即使得到「稱讚」,也不覺得有貢獻;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共同體有益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貢獻感並非由他人好評價獲得,而是自己主觀認知「對他人有貢獻」。對人的沒有評價,就是將人的存在就是意義看待他人,非以行為層級看待他人。


第五夜:認真活在「當下」

對自我的執著轉換化為具有社會意識的行為:

1. 接納自我:積極正面的斷念,方分辨「可以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坦然接受「辦不到的自己」,並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

2. 信任:不帶條件地相信別人,別人的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3. 貢獻:想著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


人生追求當下的充實,相比於規劃未來的「變動人生」,當下的舞動的人生是「實現式的人生」。就像旅行,每一個當下,無論是否到達目的地,都是一個旅行。


阿德勒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一切取決於你,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只要「貢獻他人」的導引存在,人生就有意義,做什麼都可以,誰討厭你,就讓他討厭,活得自由就好。


心得:

工作中,曾為了得到主管認同,拼盡全力卻擔憂自己在主管內心的評價是高是低,一次對談讓主管知道自己精疲力盡、暫時求去,反而心裡徹底的解放,現在是盡力將事情作好,掌握可以改變的,放手無法掌控的。工作、心情都更加隨心所欲不踰矩。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Kikireading閱讀 悅讀 理財面向 內在探索 傾注長時間閱讀、理解、篩選、精簡,略過舉例、小故事,留下啟發性的精華內容,篇篇濃縮精華; 挹注養分給自己,人生長途即使左右無人,也有書本一路扶持,書就如指南針,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能通往何方;記錄走過的路。 挹注養分給你與妳,如果因為閱讀了我的某篇文章,啟蒙了思想中某一部分的未知領域,都是我的莫大榮幸!
  • Author
  • More

#與過去和好 別讓過去的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影響力 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