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98《史記》卷七〈項羽本紀〉19:牧羊人的最後下場
──────────原文──────────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翻譯──────────
來到漢王朝元年四月,諸侯受封完畢後,在項羽的指揮下撤軍,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國(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東出函谷關,準備回到自己的封國首都─彭城,不過名義上的起義軍領袖─義帝目前還在那裡,因此項羽便並派人去移走義帝(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並宣稱:
「古代帝王擁有的土地可是方圓千里的,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河流的上游才行(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因此,項羽便叫使者把義帝遷徙到長沙的「郴【音同琛】縣」(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在使者不斷催促義帝起程下,義帝身旁的大臣們一一叛離了他(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在此同時,項王也秘密派衡山王、臨江王把義帝截殺於大江之中(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另一方面,由於「韓王成」沒有軍功,項王不讓他前往封國,而是帶他一起前往彭城,接著又把他廢為「侯」,過了不久甚至還殺了他(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至於被封為「新」燕王的臧荼抵達封國後,就驅逐「舊」燕王韓廣去遼東,但這位「舊」燕王韓廣不聽從,於是臧荼在「無終」那裡殺了「舊」燕王韓廣,把他的土地並為己有(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解說與心得─────────
在這一小段史料中,有三件事情可以探討:
首先,是紀年部分。即使這篇名為《項羽本紀》,即使司馬遷似乎也很同情項羽,但就紀年而言,司馬遷仍選擇用「漢之元年」來紀錄秦王朝覆滅後的這一年。雖然嚴格來說,這一年劉邦根本沒想過自己日後會稱帝,但為了所謂的「正統」,司馬遷仍決定用「漢朝」來接替剛被滅掉的「秦朝」。換言之,對古人而言,他們並無法接受有所謂的「分裂」狀態,即使真的處在分裂狀態,也會找一個代表「正統」的國家來紀年。這個「正統」的代表,通常都是日後的一統天下者。也就是說,在這裡司馬遷早已「劇透」了之後的結局。
其次,則是分封諸侯後,對於「義帝」的處置。雖然我對司馬遷的那句「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感到困惑,因為如果項羽真是暗中派人殺了義帝,為何將近一百年後的司馬遷會知道?但考量到司馬遷可能掌握其他訪談資料的情況下,就姑且相信義帝真的是被項羽暗中所弒吧!
然而,才剛剛分封完諸侯,為何項羽得殺掉義帝呢?難道僅因為義帝的所在地─彭城,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首都?如果真是因為如此,不是已經把義帝遷徙到「郴縣」了嗎?可見,項羽之所以要殺義帝,與義帝位於彭城無關,關鍵在於「一山難容二虎」。因為當時天下已出現有權分封諸侯的「西楚霸王」,也就沒必要讓「義帝」繼續存在。
不過,為何項羽急著殺掉義帝呢?難道項羽不知道殺掉義帝會惹來各地諸侯的不滿嗎?我想,項羽一定知道殺掉義帝會引來各地諸侯的不滿,因此才會暗中派人殺掉義帝。由於紀載這段歷史的司馬遷都已經知道這一切,因此才會在這裡「劇透」了義帝被殺的消息。換言之,當年除了項羽以及衡山王與臨江王之外,並沒有人知道義帝已經遇害。
回顧義帝的一生,曾經經歷過楚國的滅亡,因此流落民間成為牧羊人。之後因為范增的提議,才因為血統的緣故被拉回來擔任義軍領袖。可惜的是,這位只有牧過羊的義帝「熊心」真的很難去「牧」底下那群如狼般的諸侯們,最終才會落得此下場。他的一生也成為從「論血統」的時代,進入到「論能力」的時代的最佳印證。
最後,才剛完成分封,項羽竟然不讓沒有功績的「韓王成」前往他的封國,甚至後來還把他貶為「侯」再殺掉。這件事似乎可以看出之前的封侯規劃可能不是出自項羽的本意,否則項羽的變心速度也未免太快。因此,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或許之前那個帶有「制衡」各諸侯的分封模式,是出自項羽的謀臣─「范增」的建議。這位「范增」正是當初帶出義帝的關鍵人物,所以從義帝被殺到韓王成無法就任,不僅可以證明項羽對之前的分封模式的不滿,也可以看出項羽對范增的不信任吧!
另外,從新舊「燕王」的自相殘殺來看,這套用來「制衡」各諸侯的分封模式其實還算滿有效的,但如果駕馭不了,恐有玩火自焚的危險。那麼,項羽該如何因應這套分封模式所帶來的種種亂象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