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優惠、禮貌運動

DuncanLau
·
·
IPFS
·
七一將至,而製造歌舞昇平的景象,唯有講飲講食,商家各岀其謀,又話有優惠,又話要招呼週到,但好似笑話特多咁。

Photo by Drew Jemmett on Unsplash

要多啲笑容喎,死老豆都要笑喎!咁攪笑嘅?

七一特別優惠喎,七人同行,一個免茶介喎!咁L多謝?

優惠多多,到時人客多咗,礙於人手不足,恐怕會招呼不足噃(戴定頭盔先)。

其實,佢哋知唔知道而家面對一個乜嘢困局?如果唔肯面對現實,只係做同一招數,同喺度跳求雨舞冇乜分別。

現實環境是大量港人北上消費,市面空蕩蕩,人影唔多隻,講甚麽優惠,甚麼禮貌,有何作用?岀外吃飯,好吃一餐,不好吃也是一餐,自己住的區,方圓五百步內,隨時過百間餐廳,不好吃或是經驗不好的,將它剔除,永不再幫襯,仍有很多選擇。我相信大家選擇去那間餐廳,必然是食物質素為先,不會因有優惠而去幫襯。如果是你喜歡的餐廳,一向有幫襯,那有優惠折扣自是錦上添花。

在香港,所謂優惠其實微不足道的多,甚麼九五折已經說到天花龍鳳,有時還有附帶條件,要購物滿一定金額才可以有優惠,或是要先登記會員,或者先like佢個FB page,有時又限時限刻,見到都煩。

例如上面提到的「免茶介」,飲茶要茶錢,理所當然,也實行了幾十年,大家無甚異議,但在香港,很多時是斷人頭計,包括小童!我上一次回鄉探親,那只是個三、四線城市,只有一間大茶樓。侍應開了茶,只計大人,小朋友不計,而且charge了多少個茶錢,他放回多少個茶葉包在台上。茶葉淡了,可以自己加茶葉,用不完的可以自己帶回家用。明碼實價,均均真真,為甚麽香港不可以這樣做呢?

然後那些頭盤小食,完全是先斬後奏,客人絕無選擇權,甚至不能不要,未坐定未點菜,已先斬你百多二百元。這種經營模式是不是有改善空間呢?

至於禮貌,我真的說不上有甚麼重大體驗,一餐半餐,即使侍應沒有特別殷勤,也沒有甚不大了,最多沒有下次。在香港,尤其現時人手短缺,侍應不會和食客有甚麼交流,但在外國,一個侍應通常只管四、五張枱,有時會和人客聊天,閒話幾句,甚至相熟點更會深入了解大家近況,其實也是留住客人的元素。香港以前的酒樓,有部長知客等角式,也是同樣道理,是甚麼改變了呢?

自己以前讀大學時做過一輪兼職侍應,有些老前輩會提點一下,面授機宜。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告訴我,招呼人客,令人賓至如歸,最重要是快一步看到人客的需要,例如,以前仍可在餐房吸煙,你在他未點煙之前,便奉上煙灰盅,也順便拿走他的餐碟,客人會感覺良好。外國人用餐時多會飲水,能夠在在人客要求前,便為他們加水,一定會加分。

換成今日在香港,如果有人在我要求加水前,已經為我們加水,我一定會另眼相看。但現實是,你打開茶壺蓋良久,再三催促,才有機會完事。有一些茶樓早已每枱放一個熱水瓶,茶客自己攪掂,或者減少加水次數,已算招呼週到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錢買不到的

Simply Red,簡單一句,就是紅!

我的家鄉應該有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