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59《史記》卷四十〈楚世家〉10:有上天跟名人的加持,才會讓我的地位更穩固!

鱷魚把拔
·
·
IPFS
·
有上天跟名人的加持,才會讓我的地位更穩固!

──────────原文──────────

初,共王有寵子五人,無適立,乃望祭群神,請神決之,使主社稷,而陰與巴姬埋璧於室内,召五公子齋而入。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子皙皆遠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壓紐。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圍爲靈王,及身而弒;子比爲王十餘日,子皙不得立,又倶誅。四子皆絶無後。唯獨棄疾後立,爲平王,竟續楚祀,如其神符。

初,子比自晉歸,韓宣子問叔向曰:「子比其濟乎?」對曰:「不就。」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爲不就?」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有寵無人,一也;有人無主,二也;有主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子比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通者,可謂無人矣;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矣;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矣;爲羈終世,可謂無民矣;亡無愛徴,可謂無德矣。王虐而不忌,子比渉五難以弒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方城外屬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民信之。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子比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民無懷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齊桓,衞姬之子也,有寵於釐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爲輔,有莒、衞以爲外主,有髙、國以爲内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好學不倦。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爲腹心,有魏犫、賈佗以爲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爲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爲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故文公有國,不亦宜乎?子比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何以有國!」子比果不終焉,卒立者棄疾,如叔向言也。

──────────翻譯──────────

當初,楚共王有五個寵愛的兒子,沒有嫡子可立,就把希望寄託在祭祀群神上,請求神靈來決定立誰為太子,讓他主持國政社稷。楚共王暗地裡與「巴姬」在室內埋好玉璧,召集五位公子齋戒後進入室內。「楚康王」跨過玉璧,「楚靈王」的手肘壓在玉璧上,「子比」、「子皙」都遠離玉璧。「楚平王」當時還年幼,別人抱著上前行禮,正好壓在玉璧的紐【指玉璧中空之處】上。所以,楚康王因為年長而即位,君位傳到他的兒子便喪失;公子「圍」做了靈王,結果身遭殺害;「子比」只當了十幾天君王,「子皙」沒能即位,又一同被誅殺。這四個公子都繼絕了後代。唯獨「棄疾」最後繼位,就是楚平王,終於接續楚國的祭祀,正如神靈顯示的符兆那樣。

當初,「子比」從晉國回國,「韓宣子」問「叔向」說:「子比能成功嗎?」

叔向答道:「不能成功。」

韓宣子說:「楚國人共同憎惡楚王,要求擁立新君,這就好像市場上的商人牟利一樣,為何不能成功呢?」

叔向答道:「沒有人與他友好,誰能與他同仇敵愾呢?取得國家有五難:有尊寵卻無賢人輔佐,這是第一難;有賢人卻沒有內部主要力量作為應合,這是第二難;有內部的主要力量卻無長遠謀劃,這是第三難;有長遠謀劃卻沒有民眾基礎,這是第四難;有民眾基礎卻沒有善良的德行,這是第五難。『子比』在晉國十三年了,晉國和楚國跟隨他的人裡沒有一個知名的,可算得上沒有賢人了;家族沒有了,親人背叛他,可以說他沒有主要力量了;沒有可乘之機而發動政變,可以說他沒有長遠的謀劃;長年旅居在外,可稱得上他沒有民眾基礎了;逃亡在外而國內沒有人懷念他,可以說他沒有德行了。楚靈王暴虐,無所顧忌,『子比』要越過這五道難關去殺死國君,誰能幫助他成功呢?擁有楚國的,大概是『棄疾』吧?『棄疾』統治『陳地』、『蔡地』,『方城』以外的地區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在他統治的區域裡苛暴邪惡的事情沒有發生,盜賊消聲匿跡,私人的欲望不違背民眾的利益,百姓對他沒有怨恨之心。先祖神靈保佑他,國內人民信任他。『羋氏』出現動亂,一定是最小的兒子得到王位,這是楚國的常例。子比的官職,就是個右尹;論他的貴寵,不過是個庶子;與神靈顯命來看,他當時又遠離玉璧;百姓沒有懷念他,他將憑什麼即位呢?」

韓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這樣的嗎?」

叔向回答:「齊桓公是『衛姬』的兒子,被『齊釐公』所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的輔佐,有『莒國』、『衛國』作為外援,有『高氏』、『國氏』作為內部的主要支持。他聽從正確意見如流水一樣,對百姓不倦怠地布施恩惠。他擁有國家,不也應該嗎?從前我們的『晉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很受『獻公』寵愛。他好學不知疲倦。十七歲的時候,就結交了五位賢士,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作為他的心腹,有『魏犨』、『賈佗』作為他的左膀右臂,有齊國、宋國、秦國、楚國作為他的外援,有欒氏、郤氏、狐氏、先氏作為內應。逃亡十九年,返國的意志更加堅定。因為惠公、懷公背棄人民,人們相率歸向文公。所以文公擁有國家,不也是應該的嗎?相較之下,『子比』不施恩會給人民,又沒有外援,離開晉國時,晉國人不護送他;返回楚國,楚國人也不迎接。他憑藉什麼擁有國家呢!」

「子比」果然沒有善終,最後即位的是「棄疾」,正如「叔向」所預言的一樣。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的最後,楚平王靠著煽動輿論,讓哥哥被嚇得膽戰心驚下,最終竟然與大臣雙雙自殺,進而讓自己成功當上了楚王。

然而,司馬遷卻沒有立刻開始描述這位新上任的楚平王有什麼作為,反而是透過兩種角度來解釋一下為何最終是由楚平王,也就是公子「棄疾」即位。

第一種說法顯得格外神秘,主要是在說當年這幾個楚王的父親──楚共王,由於沒有嫡子,也就是正妻沒有生下子嗣,所以面對這五個「庶出」的孩子,最終打算讓上天決定誰來當繼承人。為此,他在屋內埋了玉璧,藉由觀察這五個小孩與埋玉璧的位置,以此決定誰來當繼承人。

這段描述的最大漏洞,在於最後還是按照年紀,讓年紀最大的楚康王即位。而且,楚康王去世後,是由兒子繼位的。如果不是身為楚康王的弟弟──楚靈王勒死了楚康王的兒子的話,王位根本不會再傳給楚共王的其他弟弟。

換言之,第一種說法感覺有點牽強,似乎只是想告訴眾人,目前這為楚平王之所以能夠即位,其實是有神靈加持的緣故。

關於這點就順便討論一下幫助楚平王上任有關的那位「觀從」吧!當年楚平王順利登基後,曾詢問「觀從」想要什麼,他都可以封賞給他,「觀從」回答說他想當「卜尹」這個官。從字面上就可以發現,所謂「卜尹」就是負責占卜的官員。為何一個立下擁立之功的大臣,最後卻想當個負責占卜的官員呢?或許以今日的角度不容易理解,但在過去,負責占卜就等於擁有跟上天溝通的權力,這可是權力非常大的職位呢!以此也可以側面看出楚國此時應該還滿重視神靈的,因此才會用神靈的角度來解釋楚平王擁有權力是具有合法性的。

其次,司馬遷也記錄下了關於楚平王最終能上任的第二種說法,也就是他的哥哥「子比」根本就沒有資格擔任楚王。關於這部分,司馬遷藉由晉國大夫「叔向」之口,提出了擁有國家的五種「難處」,不僅自己要有德行,也要有賢人輔佐,國內更要有支持的力量,國外也要有相挺的諸侯,以及長遠的謀略等等。透過這五個指標的分析,「叔向」比較了齊桓公、晉文公後,認為目前還在晉國的「子比」根本就沒有實力擔任楚國國君,相較之下,擁有陳、蔡等地的公子「棄疾」才比較有可能成為楚王。

歷史的發展,確實如叔向的預言一樣,最後成為楚王的是公子「棄疾」,也就是楚平王。但這段「預言」到底是事前就出現?抑或是楚平王為了合理自己的統治地位,假借叔向之口事後提出的呢?今日的我們應該很難知道真相,但無論如何有名人的支持,對於楚平王的地位穩固是很有幫助的。

有趣的是,叔向的這段話裡,提到晉文公當年「生十七年,有士五人……亡十九年,守志彌篤」,這應該就是今日學者們認為晉文公是十七歲時流亡,共流亡十九年,即位時約三十六歲的證據之一吧!?看來,司馬遷的《史記》中雖然有不少錯誤,但他把不少「史料」都近乎完整地保存在這本書裡,為今日的我們提供了考證的依據,這應該也是《史記》的重要貢獻之一。

至於楚平王接下來會如何治理國家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