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观后 (二)

二人评论
·
·
IPFS


杭州知府马宁远,是个典型的拧巴人。他农家出身,而不肯为民请命,他艰难考上举人,而不肯为仕途放弃忠义。这是个复杂而悲剧的角色,并且他的悲剧绝不是单纯的因为所谓“不会做官”。

剧中他的出场,是站在稻田边,指挥士兵们把带头反抗,不肯拔青苗种桑苗的刺头儿抓起来——面目狰狞,大喊大叫。戚继光不支持部队做这种事,赶来把兵将带走了。接下来其他官员劝马宁远,没有士兵在场弹压,刁民闹起事来,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恐怕要吃亏,不如先撤下来,再图后计。

马宁远是这么说的:有本事他们就把我杀了,改稻为桑是国策,无论如何都要施行,我用知府这条命陪着他们。

于是这个以“不爱民,不惜民”的反面形象出场的官员,就变得奇怪起来。人们习惯看到为一己之私鱼肉乡里的恶霸贪官,觉得很好理解。可是如果马宁远执行苛政到了宁可赔上自家性命的程度,图什么呢?哪怕说他是出于仕途险中求的考虑,至少也得先留得青山在吧?

改稻为桑的国策施行不顺利,由于百姓坚拒,也由于总督胡宗宪不肯欺民太甚。于是,严党想出一个毁堤淹田的妙计:趁着汛期,把原本坚固的大堤扒出九个决口,人为制造水灾,毁掉稻田,逼农民贱卖土地,买粮度灾。这样,稻田被他们低价收到手,改种桑苗,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成就政绩。

马宁远没有表示反对。明知道百姓会死很多人,会受很多苦,他依然执行了这个计划。他亲自带人,扒了堤。

到这里,按照传统戏剧的黑白善恶模式,马宁远是“坏人”,可以算板上钉钉了。然而随即,他向胡宗宪讲了一番自白。胡宗宪是他的老师,对他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到杭州当知府。如他自己所说,农家子弟能走到这一步,难如登天。那么,他是不是为了当更大的官,保更大的前程,所以昧著良心用百姓的命来换呢?

奇怪的地方又来了——他不是。他对胡宗宪说,毁堤淹田,造成大灾,总得有人负责任。胡宗宪对他恩重如山,而且本来也被蒙在鼓里,并不清楚他们的策划,所以这个责任该由自己来负,而他请求在他死后,胡能保住他的家人妻儿。

总结一下,马宁远为了落实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以官威欺压民众种植桑苗,成效不佳之后,又伙同其他官员作恶,丧尽天良,制造水灾,强迫百姓卖田,以期最终达到种桑的目的。然后,他主动提出承担做恶的责任,主动提出愿意一死。

至此,无法再给他套上恶人的标签,因为他做下这些,并不是为了利己,相反,他宁可献出生命——甚至具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悲情色彩。

有人说,马宁远的悲剧在于不会做官。这种论调,把人看得小了。马宁远的悲剧在于,他的价值观体系,其实并不成立。

剧中,当他们瞒着胡宗宪策划的时候,他先是坚持该让胡知晓,而最终被其他人说服:胡听严阁老的,你听胡的,那现在毁堤淹田是严阁老提出的,你直接听严阁老的,不会错。应该就是在这前后,他下了决心,牺牲自己,执行国策,保住胡宗宪。这和会不会做官无关。如果他是抱着越过胡宗宪,投靠严世蕃,以求显达的目的,结果弄砸了,反而做了替罪羊,那可以说,他是不会做官。可是在严党去找胡宗宪说责任都在马宁远之前,马宁远已经对胡剖白,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明知自己不求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还愿意为了做某件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呢?

因为价值体系。

对马宁远来说,执行国策,是尽忠,为胡宗宪分忧,扛下严阁老交办的任务,是尽义。他愿意死,因为如果实现了这两点,他死得其所。

而悲剧在于,忠义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更重要的判断标准,被他忽视了,那就是正义。只有建立在正义上的忠诚和义气,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关羽的忠义建立在刘备仁政爱民的基础上,水浒的忠义建立在朝廷腐朽黑暗的基础上,缺少这些基础,忠义就不再成立,而沦为某种落后的甚至可笑的自我标榜。

马宁远当胡宗宪的学生不合格,书没有读透。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的前提,不是忠义,是正义。因为即使在封建帝制的1566年,最重要的事也不是皇帝,是百姓。

圣人说民为重君为轻,除了普世价值的大道理,还因为从实际出发,百姓们组成的水,可以覆皇权的舟。这道理嘉靖很懂,他不是傻,只是坏,所以他需要臣子们在保住底线的前提下领命,在不逼出民变的基础上执行。胡宗宪读书通透,做事明白,所以哪怕在某些事情的具体操作上,看起来仿佛得罪了严嵩和嘉靖,但因为能够维护皇帝的根本利益,妥善控制民情,所以依然屹立不倒。而马宁远不明白,把书里的爱民当作空道理,办起事就丢到脑后,所以他枉自丢了性命,得不到任何价值体系的肯定与赞同。朝廷不念他的忠,胡宗宪不谢他的义,尽管他不是坏,只是糊涂。从这角度说,傻比坏更无可救药。

但是,他的糊涂,能怪他吗?是什么让一个饱读诗书考上举子的知识分子,连民为重君为轻的观点都忘记了?是什么让一个农民出身的中层干部,转身就去抓捕不肯毁坏稻苗的其他农民?是什么让一个深知底层疾苦的父母官,顾不得民怨沸腾,只知道尽忠报国,哪怕这个国在扒堤淹自己的民田?

为什么他会觉得,忠君比爱民更重要?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官员,这样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社会环境?

是什么造就了在马宁远的故事背后,一个流行的解读竟然是,他不会做官?

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才能解答马宁远的悲剧,也许他的悲剧,才能有点意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