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死亡只是月亮又一次的盈虧:詩與坂本龍一《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講座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坂本龍一生前最後自傳《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新書講座,麥田出版邀請詩人廖偉棠擔任主講,講述坂本龍一如何用音樂承接地球的墜落,以及他眼中的世界。
(本文照片由麥田出版提供)

現場記錄:汪佳穎

廖偉棠在開場時坦白,他非常喜歡坂本龍一,所以起初聽聞教授死訊時難以消化,直到讀了《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他才再次從坂本身上得到許多力量。「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這句話雖是倒數計時,聽來悲觀,但也讓廖偉棠想到感恩:「我們人生這麼短暫,我還能看見這麼多次滿月,真是很了不起,比看不到還是要好很多。還能看到滿月、能聽到坂本龍一的音樂。」

➤時間、音樂與詩

身為詩人的廖偉棠,在讀《我還能看見幾次滿月?》時記下記號之處,都是坂本提到詩的地方。在這次講座中,他也引述書中提到的詩作並詳加說明分析,從教授的讀詩軌跡,看見死亡跟生命帶給坂本的變化。

廖偉棠也補充,他在教授另一本書《音樂使人自由》中,讀到了「坂本龍一用音樂接住了地球的墜落」,他本來沒發現,但這句話其實是致敬德語詩人里爾克(Rainer Rilke),而里爾克也是坂本在書中提到的第一位詩人。

坂本在書中引用里爾克的詩集《時間之書》,詩中寫「時間傾斜」,讓坂本感受到了時間的無形與流動。時間是坂本創作的核心,但不同於傳統音樂家對時間感的強烈控制,坂本描述自己其實「缺乏時間感」,或許正因他對時間的想像並非線性,使得他的音樂帶有詩文一般、具有廣闊空間的自由。

德語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圖源:wikipedia)

從里爾克的詩作裡,坂本解讀這位修士聽到了教堂鐘聲而感知到時間。而聯繫著敲鐘與時間的,就是「聲音」。晚年的坂本致力於收集可見之物的聲音,將自然的聲響融入音樂、讓庭院中歷經風霜雨雪的鋼琴發出聲音——時間以這些形式進入坂本這位藝術家的心中,再反饋出來成為他的音樂。

廖偉棠形容里爾克是這本書潛在的神靈,坂本除了引用里爾克的詩,他的葬禮音樂倒數第二首大衛.席維安(David Sylvian)〈Orpheus〉,曲子寫希臘神話中的奧爾弗斯,里爾克最有名的一首詩就是〈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

在這首詩中,里爾克想傳達的是:「即使我們不能逆轉死亡、不能救回死去的愛人,但當我們用音樂在跟這個世界說話時,我們已經懂了死亡的意義,我們已經超越了死亡。」坂本在這本自傳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學會死亡、如何跟自己的死亡握手言和。

里爾克傳達的生死觀,當中還有種認為命運是神所安排好的宿命論,但里爾克又進一步的超脫——「如果我們是神的工具,我們寧可成為神的樂器。里爾克的想法就是,我們要用一生來學會愛,學會苦難,學會死亡,就是為了成為這一把自由的琴。在所有的不自由之中,音樂是最自由的。」廖偉棠相信教授也接收到了里爾克的這種超脫與自由。

同樣是談生死,坂本在書中也多次提及俄國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Арсе́ний Тарко́вский)。在〈LIFE, LIFE〉裡,坂本讓大衛.席維安朗讀塔可夫斯基的詩句,詩裡寫母愛、寫相遇、寫生命的延續、寫事物消亡,但還有一些東西不滅。廖偉棠推論坂本之所以反覆提及塔可夫斯基,是因為他們都在深思這個步步逼近的死亡究竟是什麼。

➤死亡與災難他都要接住

廖偉棠認為坂本龍一更大的人格魅力,在於他對現實的介入。坂本向來不忌諱談論他的政治立場,他反核非戰,也用自己的影響力帶來改變。坂本與吉永小百合合作朗讀原爆詩,也曾跟福島震災詩人和合亮一合作演出。但坂本在書寫現實也曾遇到困難,其中影響他最深的災難就是九一一事件。他無法解決藝術倫理的難題——要以災難為主題創作時,要如何不被說是嗜血跟巧言令色?

為此坂本有段時間失去了創作慾望,直到在街頭聽到流浪漢彈奏披頭四的音樂,他才釋懷。廖偉棠形容:「他用音樂跟恐怖主義較量,既然你在製造死亡,我就把它都接住,把它抱緊,讓死亡變成溫暖的東西,一個我們可以去理解的東西,這就是坂本龍一想到的辦法。」

坂本對災難總是不斷進行反思,最打動廖偉棠的就是他與三一一海嘯鋼琴的相遇。原本,坂本認為這台鋼琴音調已經不準了,但後來彈奏時,他領悟到,所謂音準其實是人類定義的,會不會其實大自然的音準才是真正的音準?

廖偉棠延續著里爾克的訊息,人就像神的樂器,那麼這個樂器的音準,是我們自己調適它?還是交給大自然去調適?說到這裡,廖偉棠分享讓他讀了對死亡再無恐懼的一句詩,是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無喜也無懼。」跳到大浪裡獲得自由,就如同這台鋼琴被海嘯帶走,縱浪大化了,又回到坂本面前,帶他去思考自身的音準。其實,不是坂本救了這台鋼琴,而是這台鋼琴救了坂本。

➤「蝴蝶墜,其聲轟隆,冰凍時」

在鈴木正文的代後記中,收錄了數則坂本龍一最後的日記,當時他已重病,日記僅有短短幾句。但這些簡短句子中,仍可以看到坂本強大的生命力。他寫到他看賈木許(Jarmusch)執導的電影《派特森》(Paterson),對法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與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這兩位詩人感興趣。

廖偉棠解釋,這兩位詩人如何寫享受食物的愉悅,為坂本帶來寬慰。在生命最後,坂本提到富澤赤黃男的俳句:「蝴蝶墜,其聲轟隆,冰凍時」,廖偉棠指出這首詩不但是一個人對生命的體悟,還有對生命的挑釁性。蝴蝶是一種無聲的生物,在冰河時期萬籟俱寂,如果有一隻蝴蝶出現了,牠會為這個寂靜的世界帶來一點點聲音。這也是一種死亡的境界。有別於講座中提到的其他德語、俄羅斯詩人,坂本在最後回歸到日本對死亡的領悟,而這個死亡當中傳達了「一點點聲音」。

不同於西方對於月亮總有陰性、幽暗的負面性,在日本神話傳說中,月亮可以令人獲得永生、再次誕生的機會,因為月亮總是陰晴圓缺。這也啟迪了大家對死亡的信念——死亡不是終結,死亡只是月亮又一次的盈虧。這時候再回頭看《我還能看見幾次滿月?》,感動又多一層,「既然你已經看過這麼多次滿月,你應該知道你的人生、你的生死,就跟月亮盈虧一樣。」

廖偉棠特別找出坂本書中的一段記憶,他曾在即興演出的曲與曲之間不經意回過頭,從希臘神殿的柱子中看見月亮的身影。20幾年前這樣微小的畫面,坂本龍一卻一直記著——那一剎那,月亮在告訴他,音樂是怎麼回事;而過了20多年,月亮再次告訴他,生命是怎麼回事。●(原文於2023-09-05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廖偉棠在紅氣球書屋華山店暢談教授。

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ぼくはあと何回、満月を見るだろう
作者:坂本龍一
譯者:謝仲庭、謝仲其
出版:麥田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本龍一

1952年出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碩士。
1978年推出出首張演奏專輯《 Thousand Knives》,同年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合組音樂團體「YMO」,後於1983年解散。之後以個人名義發表了《音樂圖鑑》、《Beauty》、《async》、《12》,不斷追求創新的態度贏得世界的迴響。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曾獲得英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配樂,《末代皇帝》則分別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以及葛萊美獎最佳影視媒體作品配樂專輯殊榮。他同時也積極跨界,創作《LIFE》、《TIME》等舞台作品、在韓國與中國有大型裝置展。對於環保、和平議題也多所建言,創立森林保育團體「More Trees」,並成立「東北青少年管弦樂團」,支持三一一受災地區青少年的音樂活動。

2023年3月28日辭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