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樂生青年、成為另一雙攙扶的手

Etta Lee
·
·
IPFS
·
427強拆門住記者會。(照片提供:洪向)

寫於2020年02月08日:

「你現在才大一欸,怎麼會接觸到樂生?為什麼又會來樂生?」樂生自救會前會長李添培問我。我其實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記得當時我在捷運上用不甚流利的台語回答道:「之前就知道樂生的議題了,不過去年上來台北讀大學之後,才比較接觸到樂生。」

確實,來了台北之後不斷接觸到新的知識、新的議題,去了居民居住的地方,也去到抗爭現場,從反核到樂生。我想起自己在開學前幾天的某個晚上,睡前無意間在臉書上看到幾張樂生的照片,那是慕情拍的,於是點進相簿翻閱,「相約三一六」,相簿封面是一位樂生院民用已經浮腫的手壓著「政府白賊,樂生白拆」的海報。那晚,是我第一次因為這個議題落淚。

政府白賊,樂生白拆!這是湯伯伯的手,見證了謊言的浮腫。(照片提:Muhchyng Hu)

「嘿,不要忘記你的眼淚以及憤怒。眼淚是好的,那證明我們沒有病。」慕情在一張照片的圖說寫道。其實當時我並不了解樂生的脈絡,但是卻能從照片中感受到又是一個阿公阿嬤們被政府壓迫、欺騙,且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事件。

暴力現場
 
第一次實際接觸到樂生,是上個月因為大門門柱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拆除,於衛福部前開了場記者會,而我很突然地被動員去幫忙。對我來說,那是場很驚人的記者會,警察便衣排排站,盯著每個走過去的人,兩排路障擋在門口,讓騎乘代步車的院民只能停在前面的斜坡,甚至連官員也出席,大家在很臨時的情況下跟他們應對、適時罵一下。
 
秀芃帶著大家喊口號,一句句我無法理解脈絡、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喊的口號,卻仍然跟著大聲喊著,好像也想要讓現場的官員、記者們知道我這個外人也多麼氣憤。即使站在最後面,看不到前面正在發生的事情,也能從官員回應的語句以及秀芃說話的語氣感知現場的狀況 — — 衛福部在長期資料不公開不透明、不採納院民意見來進行重建規劃的情形下,院民一再地成為橡皮圖章,即使衛福部在這場記者會中口頭承諾了什麼,又能相信他們多少?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網路上傳遞資訊,並且實際來到衛福部準備這場記者會?又是為什麼行動不便的院民需要大老遠搭捷運出門?
 
外人看來,暴力發生在我們這群年輕人大聲喊罵、衝撞的過程,然而,我認為暴力存在於這群著整套西裝看似斯文的政府官員身上,記者會現場對院民放低姿態,口頭承諾一堆他們會做的事情,實際上則是做半套,七、八年前院舍被他們拆除,以為有一天能夠實現的重建夢,也一再落空。
 
抗爭行動背後的我們一點都不暴民
 
衛福部前的行動結束後,跟著一些樂青回樂生,在一旁聽著他們談論對於記者會的想法,以及會後新聞稿應該怎麼寫、訴求是什麼等。隔天,也再一起開了一場較正式的會議,前輩分享記者會現場不同角色應該做的事情,從媒體報導的內容以及照片來檢討現場大家的狀況。
 
後續的三週,更是陸續開了入口意象設計說明會(被雞掰院方阻止我們做什麼什麼事情)、跟劉可強老師討論大平台方案的可行性、自救會會議、人權會議,樂青也固定每週開一次會。每一次會議,都是為了討論目前院方或包商最新的動作,對外,我們要如何以最有效率、能見度最高的方式來釋出資訊,對內,則討論如何向院方反應現在院民遇到的狀況,而什麼方式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短短一個月,便參與了許多大小會議,那麼頻繁地開會,便是因為院民正一天天地變老,園區內看護不足的問題實在不能等下去;衛福部與院方的園區上位計畫,與不同院區重建的包商規劃都在持續進行,若是不定期追蹤並且主動要資料,最後可能就是等到一個很爛的結果,甚至可能讓他們繼續以過去很北爛的方式來執行,而我們便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繼續爭取「最基本」的院民實質參與重建規劃、資料公開。
 
樂生重建,屬於誰的事?
 
每次見到藍阿姨,他總是很感謝大家願意來關注這件事情,願意來幫忙他們的事,說我們辛苦了,甚至在導覽時見到這麼多年輕學生來,他開頭便開始感謝大家,「沒有啦!你們才辛苦了!」「而且這也是我們的事啊。」我們學生這樣回應他,藍阿姨卻沉重地說:「這是我們的事。」
 
這到底是誰的事?關乎哪些群體的事?為什麼樂生院民會覺得那是自己的事?住在一旁的一些居民則認為這不關他的事,最好拆遷好讓這裡能發展起來?但是樂生抗爭的這十多年來,從2004年到現在,社會中面臨迫遷的不只是樂生,還有大埔、南鐵、華光、大觀、康樂里………,這真的只是個案嗎?都只會是關乎他們各個群體的事情而已嗎?
 
此時,我想起了添培阿伯問我的問題:「為什麼會來樂生?」
 
「相約三一六」的相簿中,有一張照片是一位樂青伸出手攙扶差一點在紅磚地跌倒的添培阿伯,「這樣的姿態,就是樂生運動八年來的姿態。我們需要更多更多更多,攙扶的手。」
 
相約三一六的相簿,是2012年12月13日的一個行動,大家相約在明天的316這天一起上凱道。那天正好是月銀阿姨的生日,他許下遷移機場、土方回填、重建樂生的願望。又已經過了快七年,大家還是沒能實現阿姨當年的生日願望,然而,這十五年來不斷推進這個運動前進的,便是那一雙雙新加入的攙扶的手吧。

我們需要更多更多更多,攙扶的手。(照片提供:Muhchyng Hu)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Etta Lee2000年生,台灣彰化人。雙主修人類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以前叫農業推廣)。關注台灣的土地議題,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反核運動與能源轉型。
  • Author
  • More

【酒吧工作日誌】

【隴西家】待拆除的老家裡的記憶

20240121~0129 馬來西亞&新加坡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