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的由來(十二)大元
父母幫我們取名字時,多少都有它的道理在,無論是陰陽五行的欠缺,像是命中缺水缺金的我被取名為「淦」,或是有特別的含意,像是唐太宗的救世安民。但父母會留下任何文件來告訴我們或後人,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嗎?應該不會。因為父母幫子女命名,乃天經地義,無需特別文件來證明。除非,這個孩子不是親生的,為了讓管教合法化,或是刻意讓外界知道孩子是我的,否則一般而言應該無須多此一舉。
而中國歷史上的各王朝名稱由來,到宋朝之前,大多也是緣於本身的族名,像是夏、商、周、秦;或是前朝的爵位或封地,像是漢、晉、隋、唐、宋。唯二例外的則是王莽與武則天,其中以外戚身分奪得帝位的王莽選擇了代表改革的「新」當作國名,以皇后身分奪得帝位的武則天,則自詡是周朝的後裔而定國號為「周」。但無論如何,這些王朝的名稱,都無須向人民特別解釋,畢竟就廣義的定義來說,他們本來就是這塊土地的一份子,只是搶了上一個政權,或是接替了上個政權的統治而已。
但到了蒙古人建立政權後,這項傳統就必須改變了!因為蒙古並非上一個朝代:宋朝的封臣或藩屬,而是獨立於外的一個民族,就當時的情勢而言,領土上甚至並沒有與南宋接觸,直到南宋政權提出聯蒙古滅金時,雙方才有所接觸。所以當蒙古人滅掉金朝與宋朝時,面對這塊土地上絕大多數都非蒙古人,而且這群人又有著深厚的農業文化時,如何讓他們接受少數的蒙古人統治,國名上就得下點功夫。
常常跟學生說,中國這塊土地有股神祕的力量,因為即使能滅掉這裡的政權,但最終還是臣服於這裡的文化之下。即便是把人民分成四等的蒙古,至少在國名上,還是得取個比較中國式的國名,畢竟這樣可以減少一點點反抗,爭取多一點點的支持。因此蒙古人所建立的這個王朝,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個把為什麼如此命名留下紀錄的一個王朝,這份文件就是元世祖忽必烈所發布的〈建國號詔〉,全文如下: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草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非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這份文件從可以看出蒙古人一邊批評各王朝的國名竟然沿用封地或是族名,沒有新王朝的氣象,二來則是告訴眾人,蒙古這個民族如今入主中原,也要換個國號來繼承大業,所以他們取《易經》之義,定國名為「大元」。
蒙古人所建立的這個王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國名為兩個字的朝代。大元的「大」是國名的其中一個字,並非像大漢王朝、大唐帝國等是人們給予的尊稱,所以我們平常所稱的「元朝」其實算是簡稱,而非全名。
那麼為什麼這個來自北方的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從後來的制度上來看甚至有些歧視漢人的國家,卻偏偏選了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呢?原因應該是因為這塊土地的人勢力依舊龐大,如果不用中國化的國名恐會引起更大的紛爭與反彈。這也是大臣王惲跟忽必烈建議要改國號的原因。根據記載,考慮要更換新國名的忽必烈則聽取了另一位大臣劉秉忠的建議,採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定國號為「大元」,並由大臣徒單公履草擬上面那篇〈建國號詔〉,最終在忽必烈的同意下確立新國號,並於八年後完成滅宋大業。
至於為什麼會採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來定國號?關鍵就是蒙古人喜歡「大」這個字吧!四處征戰下的蒙古人自稱「大蒙古國」,或是「大朝」,都可看出蒙古人喜歡「大」這個字。加上蒙古人的版圖確實超過中國歷朝歷代的疆域,稱之為「大」一點也不為過。而且相較之下,「大元」這個稱呼有比較文雅,含意跟原本的「大蒙古國」或是「大朝」相似,改稱大元確實很合理。
只可惜這個疆域上至大的王朝,卻沒有相對應的心胸,不到一世紀,又遭到反撲下,最後只好逃回原本的蒙古草原。經過精心設計的國名,沒有相對應的氣度,看來還真諷刺。
強調大的大元,心胸卻不大。
強調新的新莽,其實在復古。
強調上進的晉,道德卻沉淪。
想改命運的隋,逃不了安排。
看來歷史還真喜歡開玩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