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開發的熟齡族群媒體
感謝 @Vanessa手腳好快XD
我就我目前的想法做一些回應,可能也不是太完整,希望多多討論。以下舉例我都只能先舉自家安可人生,避免我對其他媒體有錯誤詮釋XD
第一,他們是誰?熟齡族群的樣貌
(請允許我使用熟齡一詞,我們家內部都這樣用XD)
2018,正視台灣大限(?)之年,今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再過8年就會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
數字是很有感覺的,但這群人到底在做什麼?
他們面臨的問題我目前接觸過,想到的大概有這些:
-退休後還有20年不用工作的生活,那要做什麼?
不少國外研究發現退休越早,開心時間越短,或是失智風險上升,但退休後面臨人生重心突然消逝,其實真的不少人很失落,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
-三明治世代:上有8.90歲高堂,下有30歲的小孩。往上看,他們已經看到父母許多受病痛折磨、失能的狀況,有些會提早設想未來醫療決定、開始存自己的養老金,或是有許多照護需求的困擾。往下看,則是無法像過往一樣「養兒防老」,必須考量自己的經濟獨立。
-從上面的問題,會延伸出經濟與健康的需求。之前去聽智榮基金會所舉辦的龍吟趨勢論壇,從飲食與運動這兩方面來看,想要自主掌控身心狀況的長輩不少,已經不再是被動接受保健資訊、子女建議。
-親子關係重建:
常見的如婆媳問題,共居問題,帶孫問題,都是問題XD
簡言之,高齡社會的問題就是「人從來沒有這沒老過」,所以不知道可以怎麼辦XD 過往沒遇到的問題,例如許多慢性病、平均餘命拉長、導致退休金可能不夠用等等,都出現了,所以比較像是要找「該怎麼辦」的解答。這就是熟齡分眾媒體看準的市場。
第二,他們要什麼?分眾媒體的缺席
Vanessa提的對老人的刻板印象,正是安可人生想要做的原因,我們主打50至70歲的熟齡族群,大多是退休後或將屆退休,他們其實比上一輩(80up)收入更好、教育程度也高,但當媒體已經出現各種分眾化(學生、青年、族群、地方誌等等),但卻很少以他們為主要讀者的媒體。
有鑒於第一個問題,所以現在的熟齡媒體多以健康、樂活面向出發,或是許多訴諸人生故事、心靈層次的正向文章,比較像是大家現在到處尋求解方的摸索嘗試。這從書店一堆「50歲的你該如何ooxx」的書名也看得出來XD
主動尋找資訊,會是這個世代需求媒體的原因。
需求什麼,目前看來健康還是最大宗,然而解決社交孤寂的「關係」題、生活資訊、人生規劃、實用的理財規劃等也都可能是選項。
我自己目前的觀察是,熟年誌、安可人生有發行紙本,大人的社團與50plus則是純網路媒體。兩者策略就會有很大差異,這跟所有媒體都一樣。
紙本有企劃觀念,每一期發行都會必須有主題,就算沒有封面故事,還是固定欄位也代表這個媒體希望帶給讀者的觀感與品牌。以安可來說,前三期還在草創,欄位變動很大,到第四、五期(2月份快要出爐了)已經比較固定,有明確的封面故事(例如第四期的咖啡,第五期再過三天我才能講XD),特點在於如何做出「屬於熟齡族群的咖啡」,例如,這些咖啡本身是熟齡族群投身其中,或著是跟高齡社會有關的喘息咖啡館。除了封面故事之外,我們也有人物故事(我的狂想曲、人生學校),強調以熟齡族群的人生故事突破大家對於老的想像,而是強調他們如何面對人生重大轉折,或是對於工作以外的興趣抱有過人的熱情,如果財經雜誌要看成功的人生勝利組,那退休後也可以來看一下其他樂在退休的人怎麼過XDD其他也有像是設計、時尚、社會創新等版面,這是我們目前在嘗試的啦,還不敢說有多成功,就是在摸索XD
網路當然也能有議題操作,只是比較不像是大型主題、多篇內容的企劃,這邊不贅述。在網站上反應比較好的議題,偏向生活跟國際趨勢,他們對於國外熟齡怎麼過退休生活也很有興趣。
除了媒體端,我們也有實體活動,而像遠見集團的50plus最近也成立「生活互助會」的臉書社團,大人的社團雖沒有實體刊物,但他們耕耘許久,不少實體活動都會跟他們或康健雜誌合作,舉辦大型論壇。結合實體社群的運作,也是這些熟齡媒體很重要的策略。
第三,那有用嗎?
我不知道XDDDD
只能說還在嘗試跟摸索中......
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社會上對於「高齡社會」的探索與興趣,跟熟齡族群自己想看的東西,並不完全一致,到底要怎麼取得平衡,我也還在思考。
不少產業也以「橘色」、「銀光」等各種形容詞比喻這些人帶來的商機,不管是在特定商品(例如保健食品)的需求,或是分眾化帶來的消費需求。像是前日智榮基金會的論壇,就找了不少有趣的案例,像是新北市衛生局跟科技公司合作新北動健康APP(自主雲端管控運動跟飲食行為)、元智福祉中心跟榮總合作改善失智症照護中心的監控系統、宏碁投資美國的grangpad(專門給75歲以上長輩,強調輕易上手的SNS功能),還有食品(桂冠)、汽車(裕隆)、旅遊(雄獅)已在開發熟齡市場的業者分析,但我覺得都還在很初期的階段。
我覺得這塊是藍海,大家都覺得有前景/錢景,但他們的樣貌到底是什麼,真正可用的調查並不多。因此很仰賴實體活動的反饋,但到底能不能讓媒體生存下去,我也不知道Q___Q
P.S
我很喜歡Vanessa提的奇葩說對談,我們雜誌有試著操作過「世代對談」的概念,不過要找到好的對談者還不是那麼容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