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612之一:群眾運動的急速發展

思考
·
·
IPFS
·
圖片來源:TIME Twitter https://mobile.twitter.com/TIME/status/517434611081940992, TIME website https://time.com/longform/hong-kong-protests/

讀過Henry的《六九遊行(六):衝與唔衝,就係一場世代鬥爭》,看待抗爭的手段及底線確實是當下最明顯的世代分界。看林鄭的往積,明顯她視諮詢為一個無意義的儀式,視遊行為市民散步做運動,任何她認為是正確的政策,都必然強硬推行到底。那麼群眾怎樣面對?選擇無奈接受,還是更進一步去爭取?抗爭行動的底線又在那裏?

Henry談的「衝與唔衝」,個人觀察大約可以用三十歲為界線。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比我輩三四十歲的願意走得更前,甚至賭上自己的自由及未來,而三四十歲的我們又比五六十歲的長輩更願意去支援年輕人。當然所謂界線其實是漸進的,並非劃一說某年紀就必然較為保守,而是整體上隨着年紀增長,偏向保守的人會更多。

新型群眾運動特點

很多人仍然只懂把抗爭形容為「有幕後黑手/金主」,將上世紀的行動模式強行套用於今天,這樣是無法理解當今群眾運動的去中心化模式:每個人都依自己的心行事,以自己的方式各盡所長守護我城。每一個參與者自行決定是否參與那一項行動,或是否暫時退場,或是否接受政府的讓步,不再被其他人代表,自己為自己負責。

去中心化固然是犧牲了統一決策的高度執行力,但是隨着流動通訊科技深度普及,各種著重私隱的通訊程式讓資訊可以極為方便地快速傳播,孕育出全新的運動模式。群眾憑藉流動網絡快速凝聚或解散,以小組形式三五成群發起行動,迅速針對現場情況作出反應,毋須等待統籌決策,形成看似鬆散但又強大的新型力量。

去中心化的急速發展

這種去中心化運動的行動走向,無法用過去有明確領導團體的思路去公析,可能透過群眾心理學或博奕論去分析會更為合適。例如當有人提出某程行動,獲得多少支持才會有效地付諸實行?倒過來,行動參與者減少時風險就會相應增加,當剩餘人數跌至多少時就會頓時解散?更複雜的現實情況裏,有甚麼環境及人為因素會影響群眾的集體判斷及分工能力?

由雨傘到魚蛋到612,新型群眾運動發展遠遠超乎我預期,群眾的判斷力及執行力成長迅速。6月12日閃電佔領街道,以各種方法合力應對警方自進逼,互相幫忙以盡量避免傷患及救回被捕者,然後在第二日凌晨因應事態發展而果斷撤離及變陣,激發出聖詩班、默站、媽媽大會等不同路線。群眾的理性判斷令行動能果斷執行,而不同路線之間的互相尊重則有效減少內耗及吸納支持。

過去我一直擔心隨着民間組織日漸分散,網絡爭拗日益增多,會越來越難凝聚民間力量,但這次612佔領卻令我看到了有轉機。縱使網絡上還是出現如達哥事件這類爭拗,強迫表態無助擴大市民支持,但在實際行動派則展示出不同路線之間的包容及尊重。與其浪費精力在路線的爭論,倒不如果斷行動、齊頭並進,以大家認為適合自己的形式共同努力。

執法者的難題及出路

日前明報有觀點文章指出有熟悉警隊運作的人士認為「解決事件有相當難度」,這方面我亦認同。其根本原因並非警隊的裝備或策略問題,而是「解鈴還需繫鈴人」,關鍵並非掌握在他們手中。如今繫鈴人一直躲在遠處,只將執法者推往前線,期待憑藉武力可以將群眾永遠驅散,但結果群眾卻如流水一般散了又聚。

那些只懂得將群眾運動理解為「有幕後黑手」的人,以為找個領頭人談判、把他擺平就可了事。這種思維永遠無法解決回歸後所積累的社會矛盾。上層社會必需正視現實,面對不分你我高低的群眾,面對賭上人身自由的群眾,任何政治把戲都會被拆穿,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切實回應訴求,實事求事

下回:依賴流動網絡的隱憂

如今流動網絡對群眾運動的幫助非常大,但同時亦可能會形成一種依賴。日前一位 Telegram 群組管理員被上門搜査及下令讀取手機資料,引來一陣恐慌,不確會有有更多同類的後續行動,警惕大家使用手機程式亦有其風險。下文再談。

反送中系列文章:
反思612之三:媒體染紅的威力

反思612之二:群組管理員身份泄露原因及自我保護措施

反思612之一:群眾運動的急速發展

原文發佈於敝blog https://hkxforce.net/wordpress/6123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思考筆名 思考 //好讀書,偏向人文歷史地理,然後胡思亂想,繼而在網絡留下片言隻語。正職為無線電訊工程師。 //Blog: https://hkxforce.ne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更上一層樓的輕便冷錢包 CoolWallet Pro

逢初一十五買賣ETH,APY超過100%?

十年社運浪潮給我最大的個人衝擊,是與年輕時代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