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02《史記》卷七〈項羽本紀〉23:沒有確認戰略之前,任何戰術沒有好壞之分

鱷魚把拔
·
·
IPFS
·
楚漢相爭上半場結束

──────────原文──────────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閒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閒,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項王之救彭城,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漢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

──────────翻譯──────────

延續上一段的內容,漢王劉邦的軍隊遭項羽擊潰而四處逃亡。這時候,呂后的哥哥,也就是日後被封為「周呂侯」的呂澤正為漢王駐守著「下邑」,因此漢王順小路去投奔他,並收攏著四處逃散的漢軍士卒(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閒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

接著,劉邦來到「滎陽」時,各路散逃的敗軍都已會集在這裡,蕭何也把「關中地區」沒有載入兵役名冊的老弱人丁全部都帶到滎陽,漢軍士氣才再度振作起來(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


另一方面,楚軍從「彭城」出發,一路上常藉著勝利的威勢追擊敗逃的漢兵(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可是楚軍在滎陽南面的「京邑」與「索邑」之間與漢軍打了一仗,竟然遭到漢軍打敗的情況下,楚軍也因此無法越過「滎陽」繼續向西進軍(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閒,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就在項王去援救彭城,追趕漢王到滎陽的時候,「田橫」也藉機收復齊地,並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項王之救彭城,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不過,當漢王在彭城遭到項羽擊潰的時候,各地諸侯又都歸附楚而背叛了漢(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漢王駐紮在「滎陽」,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和黃河南岸相連接,用以取得「敖倉」的糧食(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楚漢兩軍僵持到隔年,也就是漢王朝第三年,項王多次侵奪漢王的甬道,導致漢王糧食匱乏,心裡恐慌,因此決定請求和談,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盤劃歸漢王(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

─────────解說與心得─────────

楚漢相爭正式打響,但嚴格來說,應該是楚、漢、齊相爭才對。原本出兵攻打齊國的西楚霸王,在遭到漢王偷襲老家「彭城」的情況下,率軍回來擊潰劉邦。然而,於此同時,原本差點被滅的齊國也奪回了屬於他們的土地。依照目前的狀況來看,項羽似乎沒有任何「戰略」規劃,就是哪裡不聽話就打哪兒。相較之下,劉邦的戰略雖然也不明顯,但至少他的敵人只有項羽,因此即使一度潰敗,仍舊可以想盡辦法再度重整旗鼓。特別是蕭何從後方「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讓劉邦的兵力恢復到能與項羽的軍隊抗衡,更可以看出「蕭何」在這場「楚漢相爭」中的重要。

有了足夠的兵力,終於讓劉邦的軍隊可以一度擊退屢屢獲勝的楚軍,也可以證明戰爭多少還是與兵力多寡有關。畢竟,人終究會疲累,如果沒有適時補充生力軍,只是持續靠一支常勝軍作戰,終究會有氣力耗盡的時候。

隨著時間的推進,最終楚漢雙方僵持在「滎陽」,病因為糧草不足決定和談。到此,楚漢相爭的上半場算是告一段落。由於雙方仍沒有很明確的戰略布局,因此這些戰術上的勝敗仍看不出對未來有何影響。那麼,決定和談的項羽與劉邦接下來回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