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77《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09:是祖先的保佑讓我能綿延近千年!?
──────────原文──────────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翻譯──────────
太史公說:「召公」「奭」可以稱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甘棠梨樹尚且被民眾思念,何況召公本人呢?燕國外部迫近「蠻貉」等域外部族,內部邊境又和齊、晉等國交錯著,艱難地生存在強國之間,它的國力最為弱小,多次差點被滅國。然而社稷得以延續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諸侯國中唯獨它是最後滅亡的,這難道不是因為召公的功業嗎!?
─────────解說與心得─────────
僅花了八天就讀完了這卷相較之下比較陌生的燕國歷史,但整卷〈燕召公世家〉只有三件事讓我有點印象而已:
首先是召公對周公輔政的懷疑,還有召公的公平斷案讓後來的百姓懷念。
其次則是因為史料殘缺,所以根本就沒有任何著墨的一段冗長的黑暗時代。
最後則是與齊國、趙國的爭戰,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速度。
本以為司馬遷會在最後的「太史公曰」裡批評一下這個幫倒忙的國家,但一想到司馬遷寫史的原則是「隱惡揚善」,所以在最後的這段內容裡,司馬遷果真沒有公然指責燕國。
在這約六十多個字裡,司馬遷先提起召公的仁德,所以百姓才會常常思念起召公曾經斷案的地點──甘棠梨樹。
接著,司馬遷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這個地處蠻荒邊界,鄰近齊、晉等大國,相較之下國力弱小的燕國,國祚卻可以綿延八九百年之久呢?明明曾經差點被齊國所滅,又屢屢被趙國打敗,這個小小的燕國為什麼會是姬姓諸侯國裡最後滅亡的呢?
司馬遷提出了一個令我有點傻眼的答案:或許是召公的功業的緣故!?
然而,召公其實根本沒有前往封地,就像周公一樣,是派兒子前往封地的。燕地的人其實根本沒看過召公,召公也沒有親自統治過那裡,那麼到底為什麼司馬遷會把燕國的國祚長歸功於召公呢?
我想這或許是司馬遷在講反話吧!?因為燕國之所以最後滅亡,明明是因為距離秦國最遠,所以才會免受秦國的侵略。再加上地處偏遠,即使攻下來也不好統治,所以齊、趙等國即便打敗燕國,也沒有滅掉燕國的打算。這些才是燕國之所以能綿延近千年的關鍵。
那麼,司馬遷為何不這麼明講,偏偏要把「功勞」歸給召公呢?
我想,燕國這塊封地是「周武王」分封給召公的,為何周武王會把這塊遠離中原的地盤交給召公?或許就是因為對召公放心,相信他與後代子孫都不會背叛周王朝,所以才會給它比較偏遠的區域吧!由於遠離中原,所以才不會捲入政治風暴裡。雖然缺點可能是常與蠻夷打交道,導致很多史料都已遺失,才會讓司馬遷寫起這段歷史時顯得資料格外欠缺。
但無論如何,遠離中原這個政治風暴中心,確實是燕國能免於中原戰火的關鍵。加上位置上又有三晉擋在秦國面前,所以即使進入戰國時代也沒有很快就滅亡,這些都是拜最初分封到「好位置」的緣故。所以再仔細想想,司馬遷把這些功勞歸功於「召公」,似乎也滿合理的。
只可惜召公的後代子孫沒有好好把握這個地理位置的優勢,最終還是慘遭秦國攻滅,還真是挺可惜的。總之,燕國的歷史就到此結束,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往下一卷〈管蔡世家〉邁進吧!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