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58: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李怡
·
·
IPFS
·
廣大香港市民竟然和殖民地政府站在一起,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1966年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使我對中國有了新的想像。1967年,由中國文革而引發的左派「反英」風暴,打破了我兩年前在北京所聽到極為肯定的對港政策,香港的太平日子似乎不再了。

文革剛起時,我所敬仰的香港左翼文化前輩:《文匯報》主筆政的金堯如、《大公報》的羅孚、陳凡等,都寫大篇大篇的文章為文革歡呼。主要的論述是認為,在中共自上而下的管治下,毛澤東發動學生和下層民眾,從下而上地揭發和批鬥各級管治階層的官僚主義,和隱藏在裡面的污泥濁水,是值得肯定的壯舉。紅衛兵的破壞和對當權派、文化人的過火行動,辯護者都認為是在一場大運動中無法避免的。

對這些議論,當時我半信半疑,但信多於疑。一來因為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仍是我難以動搖的價值觀,二來從個人經歷和閱讀中,一向同情弱小、底層的反抗以至造反行動,三來是目睹當年港英管治的弊端。信中亦有疑,是對文革掀動的過度而極端的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感到是情緒遠多於理智。我很難與當時的左派群眾一起叫「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因為使人聯想回到了帝王時代,那是愚蠢和欺人的祝願。不問是非的「忠」,是非理性的「愚忠」。

1967年,北京負責港澳工作的官員被文革派奪了權。十多年大陸的政治運動不波及香港的情形有了根本改變。香港掀起五月風暴。大部分市民受滋擾,而左派的「社會化」太平日子也維持不下去了。《伴侶》的印刷、發行、合作者,銷售的對象,都使我們感到不容易撐。左派上級領導人要求我們轉讓給中共直接領導的「青年樂園」系統。

我回到了上海書局,應出版界領導人的要求,老闆在書局附近成立了一家由我負責的出版公司,出版「反英抗暴」的漫畫小冊。不過銷路不佳,因為紅彤彤滿是鬥爭標語的左派書店和百貨公司門可羅雀。

左派出版界的領導人把我找回來,主要不是擔任上海書局的工作,而是要我寫出版界的「抗暴」文宣。儘管左派文化界比我優秀的前輩多的是,但若不是已經到大陸去發揮(雖然後來命運多舛),就是留在左派新聞界。出版界有能力經營書店和發行業務的大不乏人,只是缺乏寫手和編輯人才。在這方面,我薄有文名,算是出版界的「秀才」。六十年代初,在《文匯報》任副總編輯的金堯如曾經想把我挖去報館工作,但被出版界拒絕。

關於文革和六七暴動,已有許多書籍文章論及,近年特別是羅恩惠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和程翔的書《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的出版,對事件已有詳細描述。我這裏簡單講講記憶中的感覺和關鍵的轉變。

左派暴動從5月開始,到7、8月是抗爭高潮。那時港英在各界別逮捕了一些頭面人物,關押在摩星嶺政治拘留營。左派的抗爭獲中共高層和《人民日報》大力聲援,表示「決心給予香港愛國同胞一切支援,直到勝利為止」。中共的聲援不斷給香港左派注射雞血。左報和鬥委會宣稱「港英不低頭,就要走頭」。鬥爭不斷升級,以至放置真假炸彈肆無忌憚。1967年8月9日,港英逮捕中共外圍報紙《香港夜報》等三報5人,勒令三報停刊。中國外交部20日對英國發出緊急照會,要求英國必須在48小時內撤銷停刊令並釋放5報人。《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和評論員文章,表示「絕對不容許英帝國主義在香港橫行霸道」。當時,香港左派都以為中共一定會「大軍壓境」,不會讓香港「愛國同胞」在力量懸殊下抗鬥。誰料22日48小時最後通牒屆滿,中國並沒有派軍隊支援香港「愛國同胞」,而是由北京紅衛兵衝進英國代辦處,大肆破壞,火燒汽車和辦公樓。

這一個對「最後通牒」的回應,對「愛國同胞」無疑一盆冷水。非常清楚地顯示中國的「支援」毫無實際意義。24日,《大公報》指稱的「地下突擊隊」在路上伏擊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縱火燒死。「最後通牒」技止此矣。它傳遞的訊號非常清楚,就是解放軍不會越界而來了。對廣大市民來說,香港可以放心住下去。對港英來說,也因此把中共「睇死」,意味著可以繼續維持治安,繼續強硬對付所有破壞社會秩序的行動。在港督戴麟趾發回倫敦的一個匯報電文中表示,他意想不到會得到香港市民如此廣泛的支持。

廣大香港市民竟然和殖民地政府站在一起,這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這個48小時最後通牒,是香港歷史的轉捩點,由此而改變了英國在香港施政方針,亦開始改變市民的身份認同。

六七風暴時,左派群眾到港督府前舉毛語錄抗爭
1960年代往大陸旅行,左一為畫家江啟明
1945年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少將率領太平洋特遣艦隊抵達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自日治時代重光的日子。

(文章發佈於2021年9月6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