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力學】上篇
經過數百年的科學實驗,物理學的基本交互作用被分成四種,之後,卻發現有些基本力實則相通,所以,又非常希望將這四種力統一起來;因此,本篇探討的主題即統一物理學的四種基本力:重力、磁力、強力、弱力。
首先是重力或萬有引力,這是人們最熟悉的力,能讓我們感到物質重量;其次是磁力或電磁力,這也是人們常見的力,例如磁鐵與物體結構力;其次是強力,這是科學家推論的力,用於膠固原子核;最後是弱力,是從原子衰變推論的力。
若按照科學家估算的力道強度排序,強力最強、磁力其次、弱力再其次、重力墊底,重力不但墊底,而且還遠遜於前三者,按科學家推算相差約 10 的 33 ~ 39 次方倍,這無疑是天壤之別,這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如果說磁力大於重力,應該很多人認同,因為磁鐵大家都用過,相比於重量的力道確實可以大得多,但若說差距如此巨大,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然而,這卻是實驗精算的結果,科學家以氫原子為對象,計其質量以求重力,依其結構以求磁力。
主觀視角可分微觀、宏觀、巨觀三者,宏觀是指人體可以明確感知的範圍,大約是正負千萬次方米以內,也就是一萬公里到十分之一微米間的感受能力,大於十的七次方米就歸類於巨觀,小於十的負七次方米則歸類於微觀;時空對等,脈尺互通。
因此行星、太陽系、銀河系都屬巨觀範圍,我們雖能清楚看到金星或木星,但那只是距離遙遠的瞬間片面,因為我們的主觀視角相對微小;同理,我們雖能清楚看到物體,但那只是無數原子結構的幻影殘像,因為我們的主觀視角相對巨大。
花這麼多工夫解釋,就是為了說明宏觀世界發現的兩大常力,其實是根源於不同時空尺度的物理基礎;【力】源於太初級,巨觀如太陽系,微觀如原子,兩者相差約十的二十九次方倍,乘上原、電子時空差約十的七次方,其餘則為重力測算差。
原子核與電子的關係,就如同太陽與地球,但地球並非標準行星,星際行星與木星尺度相近,將上述三項誤差相乘即答案;如此,磁力與重力之謎就解了,讓人誤判兩力的關鍵,在於我們用宏觀的視角,看待巨觀與微觀兩種不同根源的力。
《列子》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陽系與原子都屬於【太初級】,宇宙時空世界萬物的所有氣、場、力、距都根源於此;換言之,太陽系是第六層宇宙世界的太初級,而原子是第五層宇宙世界的太初級,兩者都是宇宙世界的物質基礎,只不過時空層次不同罷了。
傳統力學中,力的表現為物質加速,但這些只是工具卻不是真理,就如同數學幾何公式邏輯;然而,可用物質與加速這兩個明顯因子,分別解釋磁、重兩力的相似性,因為原理相同所以力應該相等,因為主體不同所以力會有差異。
今日人們已知道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結構相似,當人們對原子世界了解更透徹時,會發現原子其實就是微恆星系;因此,太陽之於地球就如同原子核之於電子,也就是萬有引力等同於原子結構力,或者說重力其實等同於磁力。
測量氫原子磁力時,電子可是光速繞核的飛馳狀態,光速每秒約十的五十一次方米(於【光速】一篇說明),不過光生命可沒有一秒,摒除時空差距至原子層次,其質量與速度的乘積,應該就相當於重力十的三十九次方倍。
奧運舉重都得分級才算公平,太陽系與原子差這麼多,難道不該先分級?質子靜止不動卻讓電子飛馳狂奔,又豈能測得準?實驗若不審視時空因素與交互作用,而直接用宏觀的角度比較巨觀與微觀兩者的力差,結果當然是極其懸殊有違常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