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英國一代妖后翻案:當安妮﹒博林脫去了原罪
在歷史課本上,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大概都會跟以下幾件事情畫上等號:娶六個老婆、殺了兩個老婆、宗教改革。他的故事經常會成為最簡化的版本:因為王位繼承權問題,元配生不出兒子,所以被他甩掉,娶了惡毒又野心勃勃的小三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的人生高潮似乎就出現在這邊。其實他還幹了很多瘋事,後面還娶了四個老婆,但就是這一個老婆讓他的人生精彩度上加300%。直到最後他砍了安妮博林的頭,大家就一陣鼓掌,然後就鳥獸散。後面誰生了兒子?誰又被他砍了?他幹嘛又結那麼多次婚?這些好像都沒那麼重要了。
這個安妮博林究竟是什麼樣的女人?如果你隨便在Google打上她的芳名Anne Boleyn,會跑出上百萬條相關條目。她的畫像也有十幾幅,搭配中世紀畫家各種古怪畫風,你簡直很難想像這個女人的真實樣貌。
這個女人,做英國王后,其實只有三年。有人叫她千日王后。但有關她的討論,恐怕可以持續千年。
在20世紀末開始,英國王室最大的八卦,還是查爾斯、黛安娜和卡蜜拉這個三角戀。八卦中的受害人黛安娜已經率先離開這個舞台了,但她以流芳百世的姿態,每隔幾年仍然重新成為世界級的話題中心。她美麗、大方、善良、有品味、還是個好媽媽,所有條件都值得這個世界對她加倍同情。相比之下,卡蜜拉這三個字已經直接被貼上「小三」的同義詞,不知道會不會遺臭萬年,但受現代英國人民唾罵似乎已成事實。
殊不知,同樣的故事,在16世紀的英國早就上演過。你只要把查爾斯代換成亨利八世,黛安娜代換成阿拉貢的凱瑟琳王后,然後再把卡蜜拉代換成安妮博林就好。
這樣講起來安妮博林應該90%機率就是個討厭的女人?但卡蜜拉現在可是happily ever after,安妮博林卻被砍了頭。中世紀的英國人民當時也拍手叫好,殊不知,隔了幾百年後,有一群歷史學家忿忿不平。
傳統歷史裡記述的安妮是這樣子的:她是凱瑟琳王后身邊的侍女,勾引亨利八世,卻又挾貞操自重,堅持不願做情婦。而凱瑟琳因為生不出兒子,又已過生育年齡,亨利八世便想離婚娶安妮。但天主教不允許離婚,安妮便教唆國王不應屈服教會之下,亨利衝冠一怒為紅顏,成立英國國教,迎娶安妮。但婚後的安妮也生不出兒子,且脾氣暴躁,醋意橫生,亨利對其逐漸反感,便找出安妮出軌的事證(包含亂倫),以通姦叛國罪處死。
這個版本裡的安妮的形象,是風情萬種但充滿陰謀詭計;野心勃勃、尖酸刻薄又惡毒非常。有人說凱瑟琳是被她下毒害死的,有人說她企圖毒害凱瑟琳的女兒未遂,也有人說她打從一開始就瞄準后座。唯有一件事情,歷史學家集體同意還她清白:她的通姦罪。但除此之外,安妮就以這個惡女形象活在歷史記憶中數百年。
安妮並沒有離開群眾的印象,隨著影視藝術的崛起,她以各種不同的樣貌不停重現。每次扮演她的女演員都是一時之選。殺妻、小三、伊莉莎白的母親,這三個標籤綜合在一起,讓人怎能不好奇?活著的時候,她是最魅力四射的宮廷寵兒,死後她同樣是眾人最好奇的王后。說到都鐸王朝的女性,安妮博林若排在第二,肯定只有她女兒伊莉莎白一世敢排第一。
隨著她的故事一再捲土重來,歷史學家們終於也坐不住了。時間過去,但真相非但沒有遠離,卻好像更加清晰。安妮驕縱、奢侈、享樂主義的形象開始被翻篇,她人生中的細節逐漸浮出水面。
安妮並不是個美女,從畫像到當代人們留下的紀錄,都顯示容貌不是她的強項,卻仍有許多男人對她趨之若鶩。閱女無數的亨利愛上的安妮,才華橫溢、幽默風趣、飽讀詩書。她並不想做亨利的情婦,這很可能是她的真心話,因為她的姊姊瑪莉博林,在她之前已坐過這個位置,並且被狠狠一腳踢開。她躲避國王,嚴詞拒絕求愛,甚至向凱瑟琳王后求援。而亨利使其他求婚的男人都被迫出局,使自己成為安妮唯一的出路。安妮嫁亨利時已經年過三十,她何嘗有其他選擇?亨利努力了漫漫7年,這如何能說是一時色慾薰心?
而亨利所謂的為愛叛教,更多的,似乎是為了教會財產。亨利查抄修道院,侵吞教會財產,猛撈了一大筆錢;但他引起的仇恨,卻全被導向了新婚妻子。
婚後的安妮,並不是無能的王后。她鋪張、享樂,一如亨利本人的生活模式,但她並沒有忘記人民:她是英格蘭第一個救貧法案的發起人,期望提供窮困百姓基本醫療、幫助就業;她也沒忘記上帝,敦促亨利把新教變得更加親民、便捷,還把自己的家庭牧師推薦給丈夫;她也沒忘記國家,法國、威尼斯大使都說,安妮的外交手腕高明,甚至比亨利更有影響力:因少時久居法國,長期敵對的英法關係,在她的斡旋下享有了難得的友好。
安妮死後,損失慘重的不只是伊莉莎白,法國不久便翻臉,英格蘭的國際處境艱難;新教改革者受到打擊,因為亨利隨即娶了一個天主教王后,再也沒人能為他們說話;救貧法嘎然而止,直到伊莉莎白一世繼位,才重新出台,嘉惠百姓。安妮的一切努力,似乎瞬間變得蒼白。
可是這些最新的安妮博林的樣貌,呈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輪廓。她不甘於做個安靜無聲的王后,不願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機遇。身為16世紀的女性,這是她的魅力,也是她的原罪。安妮對政治見解獨到,據說會躲在暗處偷聽亨利與朝臣議事,當自己有比他們更好的主意,她便忍不住跑出來插嘴。安妮並不企求做武則天,她這麼做,只是單純因為自己能做得好。
在夫妻最濃情蜜意時,安妮的加冕典禮上,亨利安排了賜予她權杖與象牙柱,更讓她配戴惟君主可用的聖愛德華王冠,象徵她將不只是後宮的女主人,而是有統治力的君王。諷刺的是,當安妮真正行使權力,亨利卻不是滋味,朝廷眾臣更不是滋味。亨利喜歡聰慧機敏的情人,卻需要乖巧順從的妻子。那些自己給過安妮的王權,只不過是他因愛情盲目的衝動,卻不曾想,他高看了自己的度量,低估了安妮的能力。
於是當亨利的目光轉向安靜、溫順,甚至是文盲的珍西摩,眾人立刻熱情支持這個不會侵害到他們權力的小四。實際上珍西摩上位的手法,比安妮博林更充滿心機,然而曾經抨擊安妮覬覦后座的道德衛士們,此時恍若失明失聰:只要這個女人不參政,誰會真的去管她的道德問題?
安妮其實並沒有改變歷史,所謂說英國新教因她而起,那可真是太看得起她了。就算沒有安妮,亨利八世為了財產,為了生子,必定還是會這麼做。但安妮本人,卻實實在在是個想要改變歷史的女人。或許如果她沒死,英國歷史真的有機會被她改變。
在16世紀,我們輕易可以明白,為什麼安妮博林遭到「輿論」的一致批評:作為一個「干政」的女人,絲毫不令人意外。可笑的是,當珍西摩做上王后,她的兄弟們開始佔據英國政治的要角,卻未曾有人批評這些靠裙帶關係上位的男人野心令人髮指。歷史上的名女人往往因「權力欲」名聲蒙塵;然而一樣是渴望權力,男性卻會被視為積極上進、理所當然。安妮的冤死,正是當代男權對女性做出的一次判決:多說話,就得死。我不禁開始想像,若安妮博林活在今天,還會受到「妖后」的批判嗎?我想不會。不過並不是因為輿論終於成熟,不再批判女性當權,而是聰慧如她,對權力的渴望只需靠自己成就;像亨利那樣的渣夫,還是留給別的女人消受吧。
有關安妮博林這個傳奇女子詳細的起與落,在我的Podcast中為她做了一個專輯,她的家族、成長背景、戀愛始末都在其中,歡迎大家收聽。
國家級小三!風光扶正卻下場悽慘的無頭王后:安妮博林|亨利VIII系列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