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雁與吳愛麗》:恨在我心底的名字
導演:林書宇
編劇:林書宇
攝影:Kartik VIJAY
演員:夏于喬、楊貴媚、曾國城
「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這句話雖然已經廣為人知,但是當我們面對親密家人時,我們仍會因為某些原因的「恨」,而忘了自己其實是因為有愛,所以才能恨。在這樣的愛恨交織底下,台灣家庭常見的爭執隨之而生,那就是「你為什麼不離開?」「你為什麼不改變?」「你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小雁與吳愛麗》講述小雁(夏于喬 飾)因為殺害家暴父親,遭到判刑坐牢八年,而在出獄之後,她回到家中跟母親(楊貴媚 飾)重新生活,卻遇到同父異母的弟弟小偉突然來訪,使得小雁被迫照顧小偉,而媽媽的新男友仁哥(曾國城 飾)也流露著暴戾之氣,讓小雁不得不回憶起有關父親的一切。另一邊,在大城市的一個表演教室裡,長得跟小雁一模一樣的女性吳愛麗,正在參與一堂表演課程。
(以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小雁與吳愛麗」這個片名雖然不吸引人,但是主創團隊想要做出的鏡射效果非常明確,於是在電影的前半段,我們不斷迷失在不明的時間線上,還以為小雁和吳愛麗是同時存在的兩人,兩者之間貌似有著共時性,可是到了後半段才發現,原來「吳愛麗」是小雁在大都市生活時所用的假名,而這個假名,正是小雁母親的本名。
這個頗具巧思的設計環節,讓我們得以旁敲側擊小雁的心理轉變。因為在電影開始的時候,其實主角一直都是小雁,當我們跟著出獄的小雁回到家鄉,看著她在家鄉感受到一些不安、溫暖,以及挫折時,我們都能感受到更生人回歸社會時的恐懼,因為再怎麼友善的眼神與態度,都掩蓋不了自己曾經弒父,於是焦慮的皺眉,是小雁最常見的表情。
所以,小雁使用母親姓名「吳愛麗」作為假名,某程度上是為了逃避原本的自己,但同時,她也透過母親的名字去感受母親、憎恨母親,最後理解母親。只是,小雁之所以對母親有如此大的恨意,是源自於母親忍受父親家暴的卑微,而母親為了維護家庭而做出的選擇,更是讓小雁既痛苦又沮喪。
於是,小雁被迫接觸同父異母的弟弟小偉,並且看見母親遭到仁哥暴力相向,卻仍選擇不改變、不作為的時候,小雁的創傷反應明顯激起。那場彩券行的毆打戲,不但衝擊出小雁恐懼的淚水,也喚醒母親對於小雁的愧疚,於是在小雁跟母親大吵一架,毅然離家之後,電影的主角換成了母親吳愛麗。
吳愛麗身為一個傳統的中年女性,她除了渴望男人的陪伴,也對男人的暴戾概括承受,可是面對同為女性的小三,她卻有能力選擇不忍受,並且表現得苛薄殘忍,直到小三的兒子,也就是小偉,苦苦等待媽媽回來卻落空時,吳愛麗才終於放下自尊,讓小偉能夠得到照顧,甚至跟他聊聊「生父」的事情。
從主角的切換來看,小雁跟吳愛麗各自的生命課題雖然不同,但是課題的核心互相呼應,而且都圍繞著「愛」在打轉。小雁弒父是為了吳愛麗,吳愛麗忍受男人是為了小雁,她們雖然都希望彼此可以幸福,但是面對男人的掌控,兩人卻選擇相反的做法,使得雙方一直接受不到對方的愛意,而這份挫折,便在劇情發展之下不斷凝煉成形。
電影的高潮戲,同時發生在小雁跟吳愛麗身上。小雁因為表演課抽到孝女白琴的服裝,忍不住在課堂上喚醒自己對父親的恨意,但是在吐露恨意的同時,她才明白裡面也有愛的痕跡;另一方面,吳愛麗為了讓小雁回家,她不再跟仁哥合作賣假彩券,並且選擇在仁哥動粗的時候及時報警,讓吳愛麗終於脫離男性的控制,也放下內心的執著。
從導演的結局呈現來看,吳愛麗離開有毒的關係,喚回了女兒的信任與支持,似乎是一個有希望感的結局,但是從吳愛麗的角度來說,她必須開始面對寂寞,必須開始承認錯誤,必須放下忍耐背後扭曲的愛。這在電影裡看似輕輕帶過的轉換,其實對現實中的傳統女性來說,實為一個天崩地裂的改變,只可惜電影就在此時戛然而止。
小雁跟吳愛麗的故事雖然結束了,但我可以想像,現實中還有多少母女困在「男主人」的陰影之下。也許女兒給予母親的安全感,其實比對抗父親來得重要,也或許母親願意看見女兒的恐懼,其實比忍受另一伴來得有效,但無論如何,只有當兩人都有意願繼續靠近彼此,同時看見那份愛的存在時,恨意才會昇華成理解,同時有了包容與體諒。
《小雁與吳愛麗》除了在母女感情有出彩表現,電影的黑白攝影也非常精彩,除了讓悲傷更悲傷,暴力更暴力之外,很多人物的神情、動作,都變得更有力道,使得我們更能體會家庭情緒底下的糾纏與窒息,原來恨從來不是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所以要刻在心底,然後繼續一輩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