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介台灣推理文學「備註」史

Faker冒業
·
·
IPFS
·
原刊於《Sample》第二十四期「Let’s Write More Notes」,並有附錄〈香港推理——台灣推理的伴奏曲〉,而其實附錄才是我真正想寫的東西。

在台灣,「推理小說」一名詞經已耳熟能詳。除了持續大量引入如東野圭吾、史蒂夫.卡瓦納(Steve Cavanagh)等外國知名作家的翻譯作品時,出版資訊上會被歸類為「推理小說」,並會找來推理作家、推理評論家或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等人掛名推薦之外,台灣的本土推理作品亦越來越多,並且在近年睦續取得一些國際成就,譬如天地無限的《第四名被害者》改編成影集並登陸Netflix,而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可見推理文學在台灣已確立完整的文體秩序,並往多元化方向前進。

陳國偉的《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是目前台灣推理文學研究其中一本最具參考價值的專書。

台灣推理文學至今經歷過三次「斷裂」,大致分為日治時期、1980年代和2000年代。陳國偉的著作《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借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概念,將台灣推理文學發展定位為一個「場域化」過程,並借鑑劉禾的「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分析推理小說在跨國/境「翻譯」到台灣的過程中出現的鬥爭和妥協,藉此整理有別於歐美與日本的獨特軌跡(譯徑)。

推理文學即使在近代類型文學中也很特殊。它與科幻文學均是科學革命的產物,以科學知識和方法論為核心。除此之外,推理文學另一個顯著特徵在於其審美標準有如科學理論般清晰和嚴格(儘管仍然很多灰色地帶)。這些規範往往會在推理文學以外來文類的姿態引入一地的過程中,透過出版社翻譯作品時收錄於書首、書末、文學雜誌的導論、解說、評論等等,或舉辦文學獎時定義何謂推理小說的參賽規則條文和作品評語等等,以依附在「正文」旁邊的「備註」形式傳播開去。

譬如日本推理小說有「本格」(傳統、正統)此流派,它源自1930年甲賀三郎刊登於《文学時代》的文章〈探偵小説界の現状〉,自此「本格派」的論述就被固定了下來。即是說,「本格派」其實起源於甲賀意圖改變當時日本推理小說以被他稱為「變格派」的風格為主的現狀而寫下的這篇「備註」。由此可見,「備註」往往有助對推理文學進行概念性、理論性總結,有時甚至比小說正文更能催化、加速文類場域化,或變更發展方向。本文將參考陳國偉的研究,概述台灣推理文學發展史,以及當中一些發揮了重要角色的「備註」。

日治時期的台灣推理文學有在台日人的日語書寫以及本土文人的漢語書寫兩個主要分支。前者直接折射自當時的日本推理文壇,後者則是主要模仿歐美小說、較為缺乏統一性的鬆散體系。「備註」方面,比較標誌性的是甲賀三郎1931年於《台湾警察時報》連載的〈探偵小説の話〉。然而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民國政府在台灣推行國家文藝政策,使得推理文學發展遭到阻斷,只剩下不成氣候的零星出版。

《推理》雜誌創刊。

到了1977年代,林佛兒成立的林白出版社推出「松本清張選集」書系,1979年更成立「推理小說系列」,引入大量日本受歡迎的推理作品。1984年林佛兒創辦了《推理》雜誌,引入外國(主要為日本)推理小說同時鼓勵創作和評論,其中由黃鈞浩負責的企劃特輯專文和華文推理短評提供了「密室」、「安樂椅偵探」、「本格派」等概念,是當中最重要的「備註」。林佛兒到1988年更創立「林佛兒推理小說獎」,合共舉辦了四屆。可是林佛兒是純文學出身,他把推理小說視為純文學的分支。因此,雖然他對推廣台灣推理文學有重要建樹,但也未能使推理文學脫離純文學獨立發展。

謀殺專門店叢書。

1997年,詹宏志與遠流出版社合作推出「謀殺專門店」。他參考艾勒里.昆恩、黑克拉福(Howard Haycraft)、西蒙斯(Julian Symons)、基亭(H. R. F. Keating)的書單,配合自己的個人見解,推出了一百零一本歐美推理小說經典,向台灣讀者介紹推理小說一百五十年來的「正統歷史」。後來詹宏志主持的城邦出版集團將歐美推理小說書系獨立出來,成立臉譜出版社,由唐諾擔任總編輯,繼續出版西方經典推理小說,並由唐諾親自撰寫導讀。詹宏志此舉改變了台灣推理的場域,從日系中心變成歐美中心。另外,他的導讀形式亦提供了「系譜式閱讀」的評鑑方法,即每本推理小說的價值及其「合法性」必須放在西方偵探小說的傳統脈絡上才能展現出來。

1999年,台灣推理文學發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斷裂。第三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宣佈以推理小說為主要徵文對象,是台灣史上第一個長篇推理小說獎,然而此獎項惹來很大爭議。首先評審均是純文學出身(複選評審有平路、李昂、陳雨航、楊澤和鄭麗娥),影響了評審準則,被認為最符合推理小說標準、既晴的《魔法妄想》最終並未入圍。更甚者,英姝的得獎作《無伴奏安魂曲》在出版時,居然直接把有提及到兇手名字的評審短評印在封底上面,嚴重違反推理小說「不能隨便爆雷」的基本常識。事件在「謀殺專門店」的網絡討論區「推理擂台」引起極大反彈,討論區上的推理迷以至參賽者都質疑評審和編輯根本不懂推理小說,認為他們沒資格籌辦此獎項。

既晴的《魔法妄想》後來改題《魔法妄想症》並於小知堂出版。

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的事件意外地促成網絡世代的崛起。他們不少是啟蒙自林佛兒的《推理》和白林出版社年代,以至「謀殺專門店」的推理迷,深受歐美和日本推理系譜影響。其中既晴曾與凌徹、夏空等成立「密室研究會」,自行從事推理小說的評論與翻譯推廣,更自費出版一百本《魔法妄想》。既晴亦與小知堂出版社合作,開始出版一些本土推理小說。後來經既晴號召,並在杜鵑窩人、藍霄等《推理》年代出身的評論家和作家的支持下,這群推理迷成立了台灣推理俱樂部。除了籌辦讀書會、座談會等活動,也設立人狼城推理文學獎。俱樂部之後更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並法人化,成為名副其實的推理文學權威機構。人狼城推理文學獎亦更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至今已來到第十九屆,成為台灣最長壽的推理文學獎。這個時期台灣推理文學的場域化過程總算完成,翻譯、創作和評論的傳播基礎建設經已成熟。

第1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官網截圖。來源:https://www.crown.com.tw/no22/SHIMADA/S1.html

到了2009年,台灣推理文學又迎來一次重大轉變。日本推理作家島田莊司空降台灣,設立「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是繼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之後第二個長篇推理小說獎。島田獎的誕生亦伴隨著島田獨門的推理小說理論此「備註」,除了獎項的官方網站有刊登〈島田老師對本格推理的定義〉一文,評審和島田本人的評語也會收錄在決選入圍作中。換言之,它令島田的「備註」以強大的力度介入台灣推理文學。島田曾在2003年發表《21世紀本格宣言》,主張廿一世紀的本格推理小說應該引入腦科學、電腦科學、發展生物學等最新科學作為「驚奇裝置」,建構出富有幻想性的謎團。島田獎得獎作如寵物先生的《虛擬街頭漂流記》、陳浩基的《遺忘.刑警》和文善的《逆向誘拐》等,都很有意識地配合島田的廿一世紀本格理論。按照陳國偉的說法,這些作家都成為了「島田的孩子」。

(註:本文寫於2021年中旬,只梳理直到2020年為止的台灣推理文學。近一年台灣推理文學已出現重大變化,例如新組織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立、第八屆「島田莊司獎」的徵文範圍廣大至犯罪小說等等。關於推理/犯罪文學該如何「在地化」的討論亦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附錄:香港推理——台灣推理的伴奏曲

杜漸的文集《偵探推理小說談趣》。

有別於歐美和日本,台灣推理文學由於複雜的歷史因素,其發展有很大程度的不連續。但與之相比,香港推理文學更是鬆散得「不似人形」。早年有倪匡的《高斯神探系列》、70–80年代移居香港並從事劇本創作的思婷曾投稿短篇至林佛兒的《推理》並入圍林佛兒推理小說獎。「備註」的代表人物則有杜漸(註:杜漸先生已於今年離世),他是《開卷》雜誌創辦人,亦是科幻和推理小說迷,1994年曾出版《偵探推理小說談趣》(註:此文集已於2020年改題《偵探書話》並重新出版),是香港絕無僅有的推理文學系統性論著。作家陳浩基和譚劍都曾表示,杜漸這本著作是讓他們認識到古今推理小說發展及各名家的啟蒙書籍。

另一方面,作家鄭炳南多次入圍中國大陸舉辦的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大賽,並曾在藝術發展局資助下創辦《推理小說》雜誌。鄭炳南在2000年至2009年間更聯同鄧玉嬋等人接連推出合集《香港最佳推理小說選》,收錄包括他自己在內不同作家的短篇推理小說,並附有編輯評語。然而,合集收錄的作品風格不但完全脫離歐美和日本推理的系譜,評語使用的推理小說術語更是十分混亂,譬如以警察為主角的作品就叫「本格派」、有武俠成份的就叫「變格派」、沒有敘述性詭計卻叫「敘述性小說」等等。可見這群作家的「推理觀」並未經歷場域化過程,單純拿來主義地使用這些術語。

2000年代開始,香港推理文學冒起了一股新勢力。文善和陳浩基曾是跟台灣推理迷交流的網民,因此吸收了相同的養分,在台灣推理俱樂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立後也積極投稿。兩人均多次入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並奪得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持續在台灣出版推理小說。由於香港閱讀人口太少,本地的翻譯小說出版無以為繼,成為了台灣的附屬市場。於是遠流的「謀殺專門店」、皇冠的「推理謎」等翻譯推理書系往往會「順便」在香港出版和在公共圖書館上架,故此台灣推理評論家如詹宏志、杜鵑窩人、藍霄、既晴、路那、曲辰、陳國偉等人撰寫的導讀和解說文章都會被香港讀者讀到,從而培養文類意識。受啟發作家除了陳浩基和文善,亦有譚劍、冒業、子謙、Mr. Pizza、黑貓C等。

自從陳浩基的著作《13.67》在2015年獲得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和2017年登上日本週刊文春推理小說 Best 10海外部門第一位等殊榮,香港推理文學才總算「從外面紅回來」,吸引到大眾讀者的注意。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2021年推出YouTube短片系列「文學101」,其中關於推理懸疑小說的集數不單邀請陳浩基當嘉賓,由呂永佳主持的「入門篇」內容更直接沿用歐美和日本的推理文學史觀,從愛倫.坡的〈莫爾格街謀殺案〉一路介紹到新本格派。可以說,香港推理文學是從台灣推理文學的發展中「借力」,才得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場域化。

【文學101-賞讀文學】第二集:推理懸疑小說-入門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maYnr6H254

(特此鳴謝譚劍和陳浩基對本文提供的建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aker冒業香港科幻、推理評論人及作家,第十九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首獎得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國際成員。 除了創作也從事評論活動。以筆名「Faker」於2014年開設部落格「我思空間」發表作品評論。文章曾於U-ACG、01哲學、同人評論誌Platform、MPlus、Sample樣本、微批、明周文化、博客來OKAPI等刊登。最近希望推廣推理評論普及。 筆名是「不務正業」的異變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村上春樹的「高牆與雞蛋」並不是支持弱者論

《偵探冰室.劇》序

我的2023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