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和奶油
最近在讀村上春樹的《第一人稱單數》和黑塞的《悉達多》,夢中都在和苦修少年約會。今天做完瑜伽躺平休息時,突然感覺到不同想法碰撞,趕快爬起來打開電腦寫寫看。
悉達多和不二
印度教中的「梵」又稱作神聖的真實、世界的本體。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是一種一元思想體系。Vedānta的字面意思是吠陀(Veda)的終極結論。Advaita主要指自我(Atman)和梵(Brahman)是絕對一和同(one and the same),即只存在一個既是我也是梵的最終實相。
悉達多追求梵。他離家出走成為苦行沙門,鄙視世俗的一切,嘗試摧毀慾望,拋棄自我,投入虛無。數年後他卻發現,苦修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心靈的平靜,「自我」或早或晚都總會重現。後來他遇到成佛的佛陀,與之交談,受到啟發。他重新看到自己,重新愛上世間萬物。這裡悉達多的獨白打動到我:
»Daß ich nichts von mir weiß, daß Siddhartha mir so fremd und unbekannt geblieben ist, das kommt aus einer Ursache, einer einzigen: ich hatte Angst vor mir, ich war auf der Flucht vor mir! Atman suchte ich, Brahman suchte ich, ich war gewillt, mein Ich zu zerstücken und auseinanderzuschälen, um in seinem unbekannten Innersten den Kern aller Schalen zu finden, den Atman, das Leben, das Göttliche, das Letzte. Ich selbst aber ging mir dabei verloren.«
悉達多感嘆自己在尋找真理的路上迷失了自我,「我曾經害怕自己,想逃離自己本身」。
我對「想逃離自己」的感覺再熟悉不過,而他那份「想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好奇心與愛,讓讀故事的我也感到溫暖。
畢竟我們身上「不討喜」的部分,不會因為壓抑或排斥就直接消失,而是會被推入無意識的黑暗中。悉達多願意重新認識自己,就像榮格說的對陰影的接納與整合。
悉達多發現尋找梵並不需要摧毀自我,我想,這就是他領悟了「不二」的部分吧?
這裡的不二和哲學上二元論與不二論的辯論,又有什麼聯繫呢?神經科學中不也有很多研究嘗試證明意識沒有超越實體/生物/神經系統存在麼?
奶油中的圓
村上春樹的《第一人稱單數》我讀的是英譯本,第一篇就是《奶油》(看到日文原著和中譯本的第一篇其實是《石枕上》,也蠻好奇短篇小說集中對作品排序有什麼考量)。
《奶油》中的老頭讓主角想像「有無數個中心的圓」:
“There are several centers—no, sometimes an infinite number—and it’s a circle with no circumference.” The old man frowned as he said this, the wrinkles on his forehead deepening. “Are you able to picture that kind of circle in your mind?”
相信讀了這篇的大家,都有跟著想像那到底是怎樣的圓吧?
小說中的主角一頭霧水,怎麼都想不明白。而當時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我,眼前立刻出現了冥想時有時會看到的畫面:我發出光芒,被光芒覆蓋的生靈都被祝福。光覆蓋我的房間、街區、城市、森林、海洋、地球、宇宙⋯⋯ 它好像是球狀,但因為無窮大,所以有無數個中心,並且(切片截出的圓?)也沒有周長。
起初是球狀,因為「我」是它的中心,但當它變得無窮大,中心便不再有意義,「我」不再有意義,不再特別,和一切融為一體。
這種體驗來源於專注。冥想時是對呼吸也好對某個概念也好的專注;看電影時被精采故事吸引,忘掉自身和周圍環境,也是專注;和可愛的人聊天忘了時間,同樣是專注。這種忘我不是出於自我排斥,而是出於愛、接納、放開——這也是「不二」的狀態嗎?
「第一人稱單數」即是「我」,因此我對《奶油》中圓的理解,也覺得好像是主角與他人或大或小的奇妙交集。以「我」為中心的園,和其他人產生聯繫。像一粒粒雨點在湖面打出漣漪,一個個圓相交、擴散、振幅隨著時間減弱,似乎終於消失,但其實有長久的振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