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原來真的有用?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經常說澳門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會,但人情味到底對於澳門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這次我要介紹一篇最近發表在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上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研究問題是:「社會資本和居住在社屋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關係」。
在講述文章發現前先來看看澳門的老年人口比例,根據《澳門統計年鑑(2022)》的資料,目前澳門65歲或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13.2%,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如果佔總人口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而達到14%時就是「高齡社會」,澳門因此已經是「高齡化社會」,和「高齡社會」也只是一步之遙。
另一個稍為需要解釋一下的術語是什麼叫社會資本?簡單來說它指代一種通過諸如結社這樣的行為構建起來的社會網絡,人們在其中發生交流和其他行為,從而促進了彼此的互信。
已有的文獻認為這樣的「社會資本」不但能使人們更傾向合作,實現共同目標,也因為網絡中誕生的信任和三觀契合,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為了使受訪者容易明白,文章中作者用「人情味」這個甚有澳門特色的詞彙來指代社會資本。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文章的受訪者的來源。他們都是住在澳門石排灣社屋的老年人,作者通過慈善機構明愛的幫助,成功訪問了19位。由下圖背景信息可以知道他們的年齡介乎62-79之間,以獨居為主,經濟來源主要是社會保障基金。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位受訪者對身體健康自我感覺良好,卻有11位受訪者自我評價心理健康情況堪憂。
老人眼中的澳門人情味
如果說人情味有助心理健康,而其又是建立在社交之上,那麼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受訪者的社交生活?
社交生活無非兩個主要對象:家人和鄰居。前者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可能每天來探望,受訪者同時也表示不想因為自己的心理需要,對家人造成額外負擔。至於和鄰居的交流也充滿了障礙,一方面現代社會通常是陌生人社會,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舊時代的那種鄰居間相互串門的社交已經越來越少,例如第13號受訪者就表示:
「那些人無視我,於是我也無視他,我們之間無善意可言,但這也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現代社會….人們關緊門。如果他們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們,他們怎麼會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出手。」
以上因為缺乏人情味的鄰里狀況進一步加深了彼此間的不信任,進而使受訪者不願意和鄰居交流。例如第15號受訪者說:
「有時鄰居會邀請我到家裏坐坐,但我不喜歡這樣的客套。他們只會八卦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我的牙齒退化又行動又不方便,成為別人的笑柄。所謂的朋友都不是真朋友,我和這些人傾訴只會給人笑話,所以我選擇自己承受。」
第6號受訪者則說:
「為何要和別人說私事呢?沒有人會真的在乎你。我反正不會這做,為什麼要家事外傳?你只能自己靠自己,無理由把家事告訴別人。如果你不想別人知道,就靠自己…就算你告訴了別人,他們能怎麼樣?靠得住的還是只有自己。」
人情味的淡薄加深了受訪者自身的孤獨感,而如果在此時聽到、甚至目睹孤獨死或自殺的新聞,則進一步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惡化。例如上述的第15號受訪者就表示:
「每當我想不開,我就會想去死。心情非常糟糕的時候,我甚會想馬上跳樓。但一想到之後會發生什麼呢?身體大概會支離破碎吧,聽起來不是一個好的下場呀。」
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
由於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雖然初步的找到證據顯示社會資本確實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卻無法比較準確測量出研究的程度,以及具體的影響機制。
另外,作者又指出,雖然澳門政府於2008年建了一個四層級的心理健康社區支援機制,然而由受訪者的口述可知,這並未能應對他們面臨的需要,而像明愛這樣的第三方機構則因為資源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家訪服務,對於已經確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老年人,目前也沒有持續的跟進機制。
由於有關社會資本和老年人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在澳門極少,本文的發現還是甚有啓發性,例如受訪者認為怕被別人八卦掛而拒絶社交的行為,就甚具文化特色,值得進一步發掘。
* 本文同步發表於《論盡》
#文章篇數:2️⃣0️⃣3️⃣
👉最新 「三個月試訂計劃」,期間隨時退費,大家來試做爐友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