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母親與斯大林
一。
讀完了瓦西裡·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趁著記憶新鮮,試著寫下一些讀後感。
這是我讀過的第二本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不同於之前讀過的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這部小說主要描寫蘇德戰場,以斯大林格勒為中心,穿插對集中營生活、後方科研人員及黨內人員生活的描寫。
對我而言,讀蘇聯,讀納粹,讀捷克的意義更多地在於試圖從相似社會主義或極權國家的歷史中尋找可以挪用的經驗。帶著這樣目的的閱讀,與其說是好奇,不如說是一種對無處下手的現實的苦惱和困惑。
書中描寫的對斯大林的神化、舉國崇拜、政治審查與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告密者的日常活動,對我來說都是如此之熟悉,甚至令人感到,與極權國家的恐怖政治相比,戰爭那頃刻間能夠摧毀一個生命的威力也顯得沒有那麼可怕。集中營裡罵罵咧咧的獄卒,得靠在地上撿菜葉子和爛土豆才能飽腹的生活,都顯得並非完全不能忍受。
極權政治的恐怖在科學家維克托和黨員克雷莫夫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那已經不是一種單憑國家威權鎮壓與懲罰的恐怖,而是在意識形態的灌輸與對失去生命、失去地位、失去自由、失去名譽、失去親人的恐懼推動下的一種全民恐怖。
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告密者。
克雷莫夫作為黨內重要人士,戰前就已經有很高的地位,同蘇聯高層的關係十分緊密,在戰爭中他主動請纓上前線,負傷後輾轉各軍隊駐地做演講。
起初我是反感克雷莫夫的,他身上有蘇聯體制中黨員的那種刻板和偏執,他忠於斯大林,真誠地認為蘇聯解放了全世界。當他被派遣進入蘇軍唯一堅守的一座大樓6-1號樓時,他的任務是整肅樓內士兵的作戰風氣。他對党的忠誠和堅信不疑,他那對任何對斯大林有所懷疑的人的蔑視,卻使他在這棟樓裡感到被孤立。
這座蘇兵死守的樓其實是這部小說中最自由的地方。由於隨時可能面臨德軍的突襲,明天的生與死變成了未知,這也恰恰成了身處其中的人樂觀勇敢精神的來源。克雷莫夫一心想勸說士兵信仰蘇聯,想要勸說他們按照刻板的軍紀軍風行事,但並不奏效,他沒有看到,那看似的散漫自由恰恰是這棟樓頑強生命力的根源。進入6-1號樓的當晚,克雷莫夫便負傷,因而不得不被送出大樓送往醫院。這也因此在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他認為他的負傷是大樓裡那位並不把他的建議放在心上的隊長刻意為之。
從前線撤退後不久,克雷莫夫便被逮捕入獄,名義正是他不忠於黨、不忠於偉大的領袖斯大林。
這個結果非常諷刺,一個最忠誠,甚至忠誠得有些像愚忠的黨員被逮捕。在對他的審訊中,克雷莫夫聽著審訊員一句一句地引用他曾經說過的話,而他在心裡不斷地回想,“這句話是我說給某個朋友的”,於是他便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過去那與他親近、與他熱情交談的朋友們,那與他有過一段關係的情人們,都成了告密的人。
二。
至於維克托,他則經歷了在政治社會的外緣被政治摧毀又重新拼接的過程。在完成一項重要研究之後,他先是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認可和稱讚——起初,事情的發展還是正常的,但在新的研究所所長上任之後,他過去在聚會上說過的話、對國家做過的評價紛紛被拿出來批判,研究所裡的每個人都不再同他說話,甚至不敢再與他有眼神接觸。好幾個同事“好心地”來勸他寫檢討信,勸他在學術委員會上做公開檢討,家裡的電話不再響,就連妻子也發現以往的朋友們都在刻意避開她。在被同事們集中批鬥之後,維克托不再去研究所工作,整日待在家裡,時時刻刻感到自己快要被逮捕,自己的研究成果變成了他人口中的垃圾。
就在維克托感到快要付不起房租、生活將要滅亡時,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在電話中他聽到了那個每天在廣播上向全國人民講話的聲音,斯大林說,“你好,維克托。你的研究成果很重要,現在的資料和設備還能夠支援你的工作嗎?你有沒有什麼需要?”
這個電話令他感到,一切都又明媚起來,他不再害怕走上街道,他知道不必給什麼人打電話,不久所有人都會知道斯大林同志和他的通話。
果然如他所料,研究所裡的所有人重新對他熱情起來,所長特地來到維克托家裡詢問他的身體狀況,請求他原諒之前的事情;所裡給他安排了小汽車,從前他要求雇傭的助手立刻被安排進了研究所,新設備、聚餐、同事們的讚揚和恭維、妻子的關心,一切的一切都因斯大林的這通電話重新活了過來。
但我想,維克托後來的心情應當是複雜的,朋友們的熱絡已不再有當初單純的友好性,而是一種畏懼驅動的見風使舵。他們對維克托多麼熱情,恰恰說明極權國家對人們的馴化有多徹底,說明這一切感情有多麼不真實。
格羅斯曼借一名審問犯人的納粹党官之口指出,這場被粉飾成為國家而戰、為民族而戰的蘇德戰爭,實質上是兩個極權體制的鬥爭——納粹的民族社會主義與蘇聯的斯大林主義的鬥爭。無論這場戰爭最終是誰勝利,其代價必定是被煽動、被馴服、自以為在為國家而戰的生命,而其勝利,無論屬於哪一方,都可能是對其極權統治的又一次鞏固和背書。
每次想到蘇聯、捷克以及我們所謂社會主義國家,我都感到無比困惑和無比憤怒,以馬克思、列寧為名義所建立的這些國家,借著社會主義的名號,打著無產階級和工人的旗幟,把無數“兄弟”踐踏在腳下,把人的自由、尊嚴當作通往他們所謂的「共產主義」的墊腳石。這種偽善比純粹的惡更可怕,它進行拙劣的自我包裝,以空洞的口號和思想體系進行誘騙,以完全背離馬克思精神的話術維護著自己可憐的合理性,不讓人民說話,這正是他們的恐懼的體現。一個真正民主的、具有馬克思精神的、強大的政黨或國家,不會害怕人民說話,只有那脆弱的、可憐的、自我維持的虛偽的社會主義,會害怕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所說的話摧毀它的統治。
格羅斯曼在書中寫的一段話切中了這種偽社會主義制度的病態之處,
「從革命的活的機體上把皮撕下來,新時期想用革命的皮來打扮自己,而把無產階級革命的帶血的肌肉和熱騰騰的心肝拋進垃圾堆裡,因為新時期不需要這些。需要的只是革命的皮,所以把這張皮從活人身上剝下來。披上革命的皮的人便說起革命的話,做起革命的動作,但是腦子、肺、肝、眼睛卻是另外一種人的。」
三。
當然,從這部書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骯髒和黑暗,還有令人感動,甚至是令人震撼的「人性」。
我想到的第一個場景是開篇不久的一封信,那是前文提到的維克托的母親寫給他的信。維克托一家是猶太人,而這個身份在二戰時是非常危險的,德國人在侵佔的每一個蘇聯城市都集中埋殺猶太人,修建大量的集中營,將一批又一批平民趕進毒氣室。維克托的母親正是身處一座被德軍攻陷的城市,所有猶太人被集中隔離在鐵蒺藜裡,不時有傳言說到德國人正在不遠處挖一個巨大的坑。維克托的母親在信中向兒子介紹了猶太隔離區的生活,奇怪的是,正是在隔離區裡,她感受到了一種被當作「人」而平等對待的溫暖。因為隔離區裡都是與她命運相同的人,她不需要忍受惡意的目光,可以大方地在馬路上行走。
她寫到,“在這兒我看出來,希望幾乎永遠跟理智沒有什麼聯繫,希望不是出自理智,我覺得,希望出自「本能」。”
她寫到,“維佳,別以為你媽媽是剛強的人。我是軟弱的人,我怕疼,一坐到牙科的椅子上就打哆嗦。小時候怕打雷,怕黑。老來我怕生病,怕孤獨,怕我病了不能工作,成為你的負擔,是你讓我有這種感覺。我怕打仗。維佳,現在每天夜裡我都很害怕,怕得心裡直發冷。死神在等待著我。我很想向你呼救。”
或許是死神將至,一位母親也變得敢於向兒子暴露自己的脆弱和恐懼。她承認並傾訴自己的脆弱無力,告訴兒子自己好想像他小時候一樣,把頭藏到他的膝蓋上,讓他這個又聰明又有力的兒子掩護她。
她不避諱談論死亡,談論作為猶太人的命運。“今天,一個熟識的農民從鐵絲網外面路過,我們聽他說,被派去挖土豆的猶太人挖的是一些很深的坑,在離城四俄裡的地方,靠近飛機場,就在去羅曼諾夫鎮的路上。維克托,你記住這個地方,將來你可以在那兒找到合葬的墳墓,媽媽就在那裡面。”
四。
在蘇軍死守的6-1號樓裡,一個被派進來當話務員的小姑娘卡佳愛上了年輕的士兵謝廖沙,同時她也被這個小隊的隊長格列科夫深愛著。在一次空襲之中,謝廖沙和卡佳被壓在大樓的石板下,在正是在這個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時刻,他們確認了彼此的心意。“他們互相擁抱著,在軍大衣上睡著了。格列科夫走到他們跟前,看了看他們的睡態:謝廖沙的頭枕在話務員的肩上,他的一隻手摟著她的腰,他好像怕把她丟了。格列科夫覺得他們兩個都死了,因為他們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那樣安靜。”
黎明時格列科夫突然叫醒他們,發佈命令要派謝廖沙去團部。他們緊握的手微微顫抖,以為發現了他們戀情的格列科夫要活活地拆散他們倆。
格列科夫眯著眼睛凝視著姑娘的臉,謝廖沙覺得他的目光很討厭、很無情、很放肆。
“好吧,就這樣,”格列科夫說,“報話員同志跟你一起去。以後你們上哪兒,到時候你們自己知道,這是調派信,我把你們兩個人寫在一起了,我不喜歡寫字,明白嗎?”
沒有什麼比對愛的理解和悉心保護更令人感動了。6-1號樓在謝廖沙和卡佳離開後不久被德軍佔領,格列科夫帶領的蘇兵小隊全軍覆沒。
五。
謝苗諾夫是被德軍俘虜的一名紅軍戰士,由於饑餓和昏迷不醒,他被德國警備隊長從火車中拖下去讓他自生自滅。他爬到了離車站最近的一個村子裡,一家一家地敲門,但接連好幾家都拒絕他進入。
他敲門的第三家門半掩著,謝苗諾夫爬了進去,老大娘沒有細問他是誰,為什麼到這兒來,給他端來一茶缸牛奶,由於長期沒有進食,謝苗諾夫吐了又吐,他感覺自己又髒又臭,會被老大娘嫌棄,看到老大娘開始燒水,他擔心自己很快要被趕走,而老大娘準備燒水給屋子消毒。
水開了,她從箱子裡拿出褂子和褲子,幫謝苗諾夫把他混著血水、尿和屎的衣服脫了下來,扶著他坐到木盆裡,輕輕擦洗他被蝨子咬遍的身體。
“熱乎乎的肥皂水在他的胸前背後流著。他忽然哽咽起來,渾身哆嗦起來,一面吞著鼻涕,尖叫起來:「媽媽......好媽媽......好媽媽......」”。
六。
作者格羅斯曼擅於描繪細節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並且從多個角度、多個面向(如軍隊生活、集中營情況、蘇軍情況及德軍情況等多個場景)全面呈現。我手邊這本是理想國出版,由譯者力岡翻譯的,譯者的文筆非常好,能使人讀到戰爭中也有美的部分。
個人生活在歷史車輪下常常被碾壓、被捲動,但個人的力量,人性、追求生和希望的天性、對他人的關照與扶持、對個人理想與尊嚴的堅持,這些正是生活與命運中我們得以存在的理由。
另:
《生活與命運》在2012年被翻拍成6集俄劇;
最近在看一部德劇《我們的父輩》,
可以與這部參照著看,一個是俄軍視角,一個是德軍視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