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法高哲》#9 第二大章結束

wenyi
·
·
IPFS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9 「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個人閱讀心得記錄,有很多個人想法。

/////////

「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這邊引用 熱爾梅娜·蒂利翁《生命的片段》內容。

以我的理解,這邊在講「人們用自己的經驗來理解世界」。雖然文中都是在講比如社會學者、歷史學者,或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等這種高知識份子。但到頭來,不管是哪一種人,所有人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做任何判斷、選擇,或透過自己的經驗來理解社會。

然後文中用一些有點難理解的方法來解釋一個簡單的想法。比如「只有一種經驗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一種自己的神經、自己的骨髓感受到的經驗。」簡單來說就是親身經歷,只有自己親自去做某一件事,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摸到、聞到、吃到,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到那件事,這種經驗如文中所說,才適用於每一個人。

後面提到我們必須要先理解自己,才能理解他人,但文中並不是用「理解」他人,而是用「盤點」他人。「理解」和「盤點」還是不太一樣,這邊有想要表達其他意思嗎?並提到科學可以毫不遲疑的將自己與其研究對象區別開,人文學科也加入這行列,代表之前無法與其區分。最後用了一個我有點看不懂的方式來比喻:

「[…]人文科學並非如此,觀察者、放大鏡,細菌在玻片上蠢蠢欲動,未被明確隔離,而「經驗」(常常是熱騰騰的),像是霧氣布滿在顯微鏡,將這緊張的 (情緒)「細菌」傳給了研究助理。」

有點..無法理解在說什麼..。是在比喻人文科學常會受到研究對象影響,而讓研究成果..可能不〝中立〞?

最後提到:

「涂爾幹的方法是將社會學變成可比擬自然科學的學科,要求社會學者全面中立 (「將社會事實當作事物」)。反之,在社會規範中考慮到個人,是韋伯與布爾迪厄在理解真實經驗上所取得的成就。社會規範是透過個體賦予意義,而得以傳遞。對蒂利翁而言,社會學家應該避免論斷一切,而是盡力去理解整個社會。」

前面有個在講「民調可信嗎?」的章節提到現在不存在完全客觀的民調,有許多原因,其中一項是「目前沒有客觀的規則來處理採樣結果」。所以是否能夠做到全面中立,不管是做民調還是社會學者,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而最後提到的「盡力理解整個社會」

理解社會…是什麼意思呢?


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書中提到《溫馨港灣》這部電影。

大概在講主角是個住在破舊平民區的鞋匠,妻子罹患不治之症,還收留了一位剛從港口貨運逃出,面臨警方追氣的非洲年輕人。面對不近人情的行政機構,他居住的街區卻出現了團結互助的力量來保護那位非洲年輕人。

並提到電影試圖探索對待偷渡者這種冷漠甚至暴力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最弱勢者自發的保護,這兩者的反差。

Q:所有社會都只能建立在利益之上嗎?重新思考上述影片分析,在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明顯的,電影中的主角,儘管自己生活在貧窮的平民區,自己的妻子罹患不治之症,還是收留了那位偷渡者。如果社會只能建立在利益之上,平民區的人們就不會幫助那位偷渡者,因為幫助他,自己得不到實質的利益,甚至還會惹禍上身。

但要如何形容電影中的互助關係,書中有提到,這種豪不涉及自立的交換,這種關係要如何形容呢?

-

我的想法

這邊提到「烏托邦」這個概念,但卻用《溫馨港灣》這部電影製造反差,且電影本身也是各種反差。或許是在講現實雖然某方面會存在部分的烏托邦,但真正的烏托邦,在現實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算平民區的人們都很和平、互助、幫助他人的生活著,但他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地區,每天都要煩惱食物,或沒有錢看病等。社會需要規範來維持秩序,但有時這些規範太過冷血,不管對象到底是如何困苦都照規矩來。想到前幾天看的《Breaking》,這部電影就是在講因為不合理的規範而讓人走上絕路。

這好像連結到前面講的:「社會規範是透過個體賦予意義,而得以傳遞。」因為只有去理解這些個案,並從中改善或找到解決方法,才能..或許真的變成所謂的〝烏托邦〞?但蒂利翁的:「社會學家應該避免論斷一切,而是盡力去理解整個社會。」

在思考後忽然對於「理解社會」有個想法。

剛剛在聽有人在聊疫情相關的東西有提到一些「數據怎麼樣」。我就忽然想到之前有聽過一種說法,說我們現在有很多數據,各式各樣的數據,但因為人腦沒辦法理解這些數據,也就沒辦法透過這些數據來提出解決方法,然後現在是利用 AI 來運算這些數據,然後人們透過 AI 運算的成果來做決定。

所以這邊講到的「理解社會」,或許我們確實沒辦法理解,因為社會太龐大了!有各式各樣的事件,各式各樣需要注意的是,能源、交通、居住、教育、商業行為等等。如果要理解社會,我在想是不是要理解社會所有的元素,然後才能真正的〝理解社會〞?


本大章綜合整理

社會是個有組織的整體,透過其規範,規定個體之間的關係。

Q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自我實現同持表示成為人,並發展人所具有的能力:理性、語言等,進一步得到幸福。

Q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問題在於要了解,面對社會規範,人是自由的,還是受控制?

Q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問題在於要了解,如果社會能夠整合所有人,他如何透過制度做到這一點?

-

定義社會的那段句子,一開始本書確實將這整句話拆開來解釋,看了也明白其道理,但本章全部看完後再來看那句話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為要實現自我,所以進入社會,但社會有各式各樣的規範,各式各樣的衝突,或許感到厭煩、感到不公,但這都是我覺得自然的一部分。我一直記得本書一開始在「政治」章節提到要正視人們的黑暗面,如果只依人們良善的一面來制定規範會發生很多問題。

也因為這些黑暗面,社會永遠會存在這些讓自己感到厭煩和不公的一面。

我在想這邊是不是在講,不要因為這些面向而排斥社會,排斥群體?

總之也是很有趣的一章,學習到非常多。

另外看本章內容也忽然有個領悟,我發現哲學好像都會先給你一個大框架,然後再去解釋這大框架下其他所有元素是什麼意思,如果每個元素如果都可以理解,那也就能夠可以理解一開始給的那個大框架是什麼意思。

比如本書使用的方法,先給你「社會」這個大框架,然後定義社會,再用一些問題來引導讀者思考和了解「社會」到底是什麼,最後在綜合整理把全部講的東西擺在眼前,就有一種:「喔~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接下來的章節是「交換」,書中用一句話「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來開始這章節。四個問題「為何要交換?」、「交換有助於和平嗎?」、「金錢可以促成公平的交換嗎?」、「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社會嗎?」也都是非常有趣的內容!

繼續+u!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