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05《史記》卷三十〈平準書〉16:壞人我來做,好人給兒子當?!

鱷魚把拔
·
·
IPFS
·
壞人我來做,好人給兒子當?!

──────────原文──────────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貶秩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代僅筦天下鹽鐵。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巡海上,并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告緡。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穀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

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

──────────翻譯──────────

第二年,也就是「元封」元年,卜式貶官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擔任「治粟都尉」,兼領「大農令」,完全代替之前的「孔僅」來管理天下鹽鐵。桑弘羊讓各地官府自做買賣,在相互競爭下,導致物價上漲,而天下各地運來做為賦稅的物品,有的還不夠償還雇工運輸的費用,桑弘羊於是奏請設置「大農部丞」數十名,分別掌管各郡國的大農事務,各郡縣一般都設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郡縣各自按照應繳物品最貴時商人的賣價來繳納賦稅,貨物由均輸官統一運輸流通。在京師設置平準官,總管天下各地運來的貨品。召雇工官製造車輛和各種器具,費用都由大農供給。大農所屬各個機構全部掌握天下的貨物,貴時賣出,賤時買入。這樣一來,富商大賈無從牟取大利,於是就會返本務農,而所有商品的價格不會再出現忽漲忽落的現象。因為抑制了天下的物價,所以稱之「平準」。天子認為桑弘羊說得很有道理,便答應實施他的請求。於是天子巡遊向北到「朔方郡」,向東到「泰山」,巡視沿海地區以及北部邊疆,然後返回京師。所過之處都有賞賜,用去帛一百多萬匹,錢、金以億計,全由大農充足供應。

桑弘羊又奏請允許「吏」得以透過捐糧來補授「官」職,犯罪者也可能透過納糧來贖罪。下令百姓能向「甘泉倉」捐糧的,各依等級,得以免除終身賦役,不受「告緡令」的影響。其他郡縣各自向最急需的地方輸送糧食,各郡的農官都給朝廷捐糧,山東漕運到京師的糧食每年增加了六百萬石。一年之中,太倉、甘泉倉都裝滿了。邊境地區有了餘糧和其他物品,按均輸法折為帛五百萬匹。百姓不用增收賦稅而國家才用充足。於是桑弘羊被賜爵為「左庶長」,賞賜黃金兩次,每次一百斤。

這一年發生輕微的旱災,皇上命令官員求雨。

卜式說:「政府只應該以租稅來維持用度,如今桑弘羊卻讓官吏坐於市井商賈之中做買賣賺錢,求取利潤。只有烹殺桑弘羊,天才會下雨。」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段內容裡,身為「御史大夫」的卜式,聽到百姓反映各項經濟政策不便民後,勇敢發聲下,不僅引起漢武帝的不高興,後來還被貶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當今太子的老師,這應該是個很尊貴的身分,為何司馬遷認為是「貶官」呢?這是因為「太子太傅」並沒有任何實權,只算是個榮譽職而已。不過,從漢武帝讓卜式教導太子來看,他應該還是很佩服卜式的為人的,所以才會讓他去培養下一代皇帝,好讓大漢江山更為穩固吧!?

從這思路來看,漢武帝個人重用的「桑弘羊」是個「商人思維」的官員,但他卻把「農業思維」的卜式用來教育下一代。為何漢武帝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讓我試著比較一下桑弘羊與卜式的財政思維吧!

首先,先看卜式的部分,從他的那句「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來看,卜式心目中最理想的政策,應該就是靠收人民繳納的租稅來負擔國家的一切支出。倘若真的無力維持,那就靠人民的愛國心來贊助,所以卜式才會總是以身作則,捐出自己的財產,甚至還揚言願意親自參戰,為國捐軀。

至於桑弘羊的方面,他則希望把利潤高的商業交給官方來主辦,民間全都回歸務農。換句話說,桑弘羊的方式就是「與民爭利」,或許更準確的說,是透過「奪民小利」的方式,變賣天下繳納來的財貨,在賤買貴賣下,政府靠著「轉賣」賺取差價來維持財用。

這也就是說,卜式的目標是「民富則國富」,讓人民各自採用各種方法致富,在透過繳稅或是捐獻的方式維持國家支出。但桑弘羊的方式則會導致「國富民貧」,因為唯一能做生意的是政府,百姓們就老老實實地生產,交給政府轉賣就好。

就人民的角度來說,卜式的方式才是人民最希望的。但如果站在陷入財政困境的漢武帝政府來說,卜式的方式太慢,而且人民也不見得願意額外捐獻給朝廷,所以最快又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採取桑弘羊的模式。可別以為「轉賣」有什麼利潤,商人出身的桑弘羊透過這一套「轉賣」,也就是司馬遷所謂的「平準」政策下,漢朝政府不僅國庫充盈,還有辦法供應各項開銷呢!

只不過,看在只能務農的貧苦百姓眼裡,朝廷是轉賣他們的產品才致富的,心裡應該很不是滋味吧!卜式之所以認為,只有烹殺桑弘羊,才能解決乾旱問題,正是因為他認為桑弘羊的政策得罪了天下百姓,引起上天的不滿。

話雖如此,從卜式被「貶」為太子太傅來看,漢武帝也許是希望自己當壞人,先解決當前政府的財政問題。日後等財政問題解決後,下一任皇帝再用卜式教導的那套「民富則國富」的理論,好好地安撫民心,成為百姓眼中的好皇帝。

漢武帝是否真是如此思考?就等日後讀到相關內容再印證吧!總之,這卷〈平準書〉的內容就到此告一段落。至於司馬遷為何會寫這篇跟漢朝的經濟政策有關的內容?司馬遷到底比較贊同卜式,還是桑弘羊的理論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