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豆泥
·
·
IPFS
·
從「棄成長」達到「豐裕」,從「去中心」達到「多元宇宙」,從「解耦」達到「複雜」。在豐裕的多元宇宙中,我們終於覓得數位民主。
本篇文章作為GreenPill.Network全球運動的自發文章之一,英文版發表在mirror平台。綠藥丸網絡寫作計畫,由Gitcoin創辦人Kevin Owocki發起,鼓勵全球在地社群自發書寫獨特的web3公共文化。這是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討論數位民主的概念。

前面文章:

  1. 綠藥丸網絡1:在地組織發行NFT有什麼是值得注意的事?

  2. 綠藥丸網絡2:數位團結的現實條件:反建制(演算法)的第三空間


綠藥丸網絡3: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綠藥丸網絡(GreenPill.Network)鼓勵web3的實踐者成為Regen(Regenerative縮寫,也是Degen的反義詞,Degen為炒作者之意)。在第一篇文章中,我討論NFT除了作為數位憑證外,如何成為在地社群的精神憑藉,超前人類文明的陽春技術竟然成為宗教般的聖物。聖物藉由宗教脈絡賦予強大的精神意義,而社會倡議型的NFT透過協作、合作過程,也被賦予了社群內部的共識,這些共識成為故事,慢慢成為散逸到其他社群,成為低效率但強力的鏈結;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從web3社群的社會實踐案例中,討論數位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如何成立,在演算法大行其道的現在世界,這樣抗演算法的低效團結行動,如何彌足珍貴。

而第三篇文章我試圖討論Regen的終極想像—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因為在海外,台灣常常被視為數位民主之島,但身處於台灣的我們,每天仍然為民主極化(Polarization)而困擾,過去的成功案例彷彿浮光掠影,數位社會運動造成的創傷,讓許多開源的、自由的、民主的實踐者離開第三空間,回歸家庭與工作,偶爾在社群平台回憶當年。而下一個世代並未經歷過數位轉型與運動的浪潮,這些數位民主的歷史,如未曾發生過一樣,歲月靜好,繼續陷在甜膩難戒的演算法世界裡面,最後個個因糖尿病而截肢。

接下來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一篇讀書筆記,將這半年 web3 for all 與 da0 learning 讀書會文本取其精華,在密集閱讀討論的氛圍之中,我們慢慢一邊實踐,一邊閱讀,漸漸抓到必要的敘事,成為理論養分;另一方面,由於目前於台灣的數位發展部任職,恰好在多元宇宙科做事,所以工作上也努力探索多元宇宙(Plurality)的意義。數位部的部長唐鳳正式多元宇宙這個詞彙的發明者,兩位發起人唐鳳與Glen Weyl正在撰寫書籍《多元宇宙》(Plurality)(可以說是另一種風格的《GreenPilled》,或是《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的續集),多元宇宙機構(Plurality Institute)在美國辦了兩次實體研討會,討論了許多新興科技與民主社會之間相關研究,而多元宇宙東京論壇(Plurality Tokyo)也正在走出自己本土化的路線。

接下來的討論僅代表個人立場,不代表任何DAO或中心化組織。


在 Plurality 的敘事概念中,Glen Weyl 曾提出三種未來出路,並以文明帝國6(Civilization VI)的最新文明政體進行對應,分別為財閥亂鬥(Entrepreneurial Sovereignty, ES)、電馭極權(Abundance Technocracy, AT)與數位民主。我們就以此作為核心精神往下擴展理論吧。

財閥亂鬥由矽谷的加速主義與奇點主義份子擁護,是資本主意極大化的科技世界,人定勝天的精神背後,可能是貧富更加不均的社會,所有的資訊內容都被私有化成為可以計算為GDP的無形資產;而電馭極權是當極權政府全面掌握數位工具後,發展出來具有效率、便利性、統一性的單極世界,人工智慧的發展,更能夠將集體意志對齊(align)單一思想。(有關個人化AI與集體AI討論,可參考我與維人的文章〈當AI成為人的「雙生火焰」:競爭帶來威脅,融合帶來力量〉

而數位民主作為第三條路,創造出符合大眾需求的數位生活形式,而Glen Weyl認為,多元宇宙為數位民主的實踐技術,橋接民主社會與新興科技之間的鴻溝。譬如平方投票法、哈柏格稅制、對齊多元意見的語言模型、線上審議工具等等。

以上三者,容我化約為三種經濟型態,分別為:

  1. 財閥亂鬥: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ics)

  2. 電馭極權: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ics)

  3. 數位民主: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ics)

以 Glen Weyl 文明發展三角形去擴中內部概念

本質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為一個光譜,距離反而相對近,合作經濟是另一個軸度,跳脫這個光譜。合作經濟擴寫全名為社會團結經濟(Social Solidarity Economy, SSE),為替代性經濟、地下經濟、合作主義等等的集合名詞,廣泛見於中南美洲與歐洲文化。我會認識這個名詞,源自於經濟民主連合(Taiwan Economic Democracy Union)的吳啟禎老師(推薦書籍:《主權獨立的人間條件:台灣如何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新國家?》The Human Conditions of Taiwan’s Sovereignty)與台灣勞工陣線(Taiwan Labour Front)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老師(推薦書籍《勞動雇用資本》,When Labor Hires Capital: Overturing Captalism with “”Ecomic Democracy)。兩位老師從北歐民主一路談到經濟民主與社會投資,並反思台灣的合作社現況。

數位民主,從字面直譯,可以說是用數位化的方式撐住民主,諸如開放政府資料、開放監督、線上審議、電子投票、身份驗證等等;也可以說是多種(Plural)民主型態彼此共存。但是這種彼此共存狀態的調諧模式,必須是基於合作的經濟型態,若為市場經濟成長取徑的未來,民主很有可能淪為次要考量,甚至成為被操縱的工具,因此在這裡大膽假設,數位民主與合作經濟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它們包含太多相似的概念。根據《為何我是多元宇宙人?》的文章定義,Glen Weyl 將「合作式自由民主多元主義者」(cooperative liberal democratic pluralism)濃縮為「多元宇宙」,其對於合作的強調可見一斑。


讓我們繼續往上堆疊,接下來會繼續引用各家理論。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光譜之中,三種概念以不同成本出現,分別為人為稀有財、封閉型技術、科層與原子化。

資訊是流動的,本來是共有的,直到有人將資訊圈地,人為地將之包裝販售,成為人為稀有財(Artificially-scarce goods)。它可以是經過設計、包裝、策展的,但也因此成為了不可獲取的資源,與人為稀有財相對應的是公共財,在資訊社會尤其是數位公共財(Digital Public Goods, DPGs)。

而封閉式技術如同核能、或尚未開源的AI模型,越先進的封閉技術,越容易被掌握在技術菁英或技術官僚手上,讓技術與公民的距離越來越遙遠。與封閉技術相對的是開放技術,彼此之間可以互相使用,藉由標準與開放授權的格式,讓技術得以互通使用。

而人在現代社會的工作習慣是科層與原子化的,人習慣透過層層傳遞的訊息鏈來獲知自己的任務,在這個框架下,人被切割成一個個沒有特色的單元,放置在更大的架構下被操作使用。與此相對的概念是扁平組織與團結合作的精神。

因此相對應的概念陳列如下:

  1. 人為稀有財 - 數位公共財

  2. 封閉型技術 - 開放式技術

  3. 科層與原子化 - 扁平與團結化


以上三個概念在不同理論中皆被大量提到。

如研究馬克思晚年著作著稱的齋藤幸平(Saito Kohei),提倡棄成長(Degrowth)概念。他認為唯有拋棄資本主義,拋棄漂綠與先進的減碳技術夢,自然環境才有解,因為人類唯有放棄無限制的成長,才能進入真正的豐裕狀態(Abundance)。在其著作《人類世的資本論》中,他花了許多篇幅解釋公共財與私有財的概念,別且強調開放式技術的重要性,例如:「我們需要的是開放式技術。我們必須克制自己,不要受到『封閉式技術』所帶來由上而下的政治給誘惑。我們必須尋找能夠讓人們發展自治管理能力的技術可能性。」齋藤是馬克思的信徒,他從環境出發,最終前往「各盡所能,各取所需」(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的世界。在此我們可以提問,數位世界中,怎麼樣能貢獻自己,能取得自己的需求。

而多元宇宙的精神在上文初步提到,是新興科技與民主社會之間的橋樑。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是去中心,先解構中心,將概念、技術與運作模式打散之後,才有多中心的可能性。我們很容易在web3的世界中,看到多中心運作帶來的優勢。比如避免單點故障、為去中心身份、共用財產分潤與平方投票帶來自動化且無許可的可能性。當然多元宇宙觀點也是強調人人皆可取用的數位公共財服務,並提倡開放式技術的可互通性,同時也強調跨越差異的協作。

最後是解耦,此一詞摘自伊藤穰一(Joichi Ito)的《變革實踐》(The Practice of Change)。他以解耦描述網路發展史,他認為網路的發展如同鐘擺,從中心化反覆擺盪到去中心。並且在不同層次能夠解耦,讓被發明的標準或事物得以不再獨佔。當一個工具能夠被輕易使用,才有演化的餘裕。也因為不同層次的技術、人、事件能夠在簡單的尺度下反覆運作,複雜體系誕生(這本來就是自然狀態的運作模式,是一種非馮紐曼架構(non-Von Neumann architecture))。複雜系統雖然對於單一工作並沒那麼有效率,但幾乎能夠通用於各種變化,因此產生韌性,得以應付各種情況。團結經濟見於各種政權崩潰的世界、以小群的共同體維持的自治領,往往能快速應對變化。當然這種群體本質上是去中心且豐饒的狀態了。

  1. 從「棄成長」達到「豐裕」

  2. 從「去中心」達到「多元宇宙」

  3. 從「解耦」達到「複雜」


總結:身為一名Regen應該保有的思維

在數位民主的世界中做為一名Regen,很有可能是在複雜環境中,做自己認同的事物,做出有限的決策。當一個人與認同者成為一個或複數Pods(或DAOs)共同協作,與不那麼認同的群體仍然跨越差異協作(或稱為合作社間合作)時,最後便有可能在豐裕的環境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是一個對於公共財與第三空間的理想描述,當然現實是骨感的。身為一個有明顯威脅的小島,我們不可能放棄任何外援聯合的機會,勢必捲入國際關係的複雜網絡之中,但網路從第一刻便是開放連結的,或許我們可以從網路發展史重新爬梳「開放」、「共享」、「團結」的精神,持續創造豐裕。

最後讓我們總結,爬升到數位民主的境界,很有可能必須討論合作經濟。

而合作經濟,很有可能以同時以三種狀態出現:分別為棄成長後的「豐裕」、去中心後的「多元宇宙」與解耦後的「複雜」。

這三種特性奠基於三種特色,分別為「公共財」、「開放技術」與「扁平與團結」。

以上三種特色讓我們有可能逃出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二元對立敘事,而web3 Regen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其最新的旗手,所以在綠藥丸第三篇文章進行概念性的陳述。


這篇雖然是綠藥丸自主寫作計劃三篇文章的結尾,也只解釋了一張示意圖。但這也是討論數位團結(Digital Solidarity)的開端,許多概念是灑尿牛丸,但一來一往之中,多有大量重疊之處,從此慢慢累積出國際共識,成為實踐者的理論基石。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Author
  • More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