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藥丸網絡1:在地組織發行NFT有什麼是值得注意的事?

豆泥
·
·
IPFS
·
回歸鄧八數字,把無限時空延伸的幻想拿掉,注意有邊界的數位體驗!當新事物比舊事物更容易創造時,歷久彌新的舊事物便會產生巨大價值。

這是我加入綠藥丸網絡(GreenPill.Network)的第一篇文章,英文版本同步發表於 Mirror(mashbean)。綠藥丸網絡寫作計畫,一週一篇文,一篇文一千字,連續三週,人人都可以參與,書寫各地的 web3 公共行動。Gitcoin 創辦人 Kevin Owocki 發起的綠藥丸運動,號召大家從Degens(炒作者)成為Regens(耕作者),目前進入第二章節—全球在地串連,廣邀各地 web3 公共行動者書寫與交流。

2022 年,我與我們的組織FAB DAO(Formosa Art Bank DAO)在台灣針對不同類型的非營利組織、行動者與倡議者進行了一連串的 web3 實驗,主要為協助募款、倡議與數位體驗等地方行動,有些成功,有些不那麼盡人意。我們關注在地,曾經與台灣的美術館、藝術聚落、大型慈善平台、珊瑚復育組織、動物保護團體、公立學校、樂齡機構、人權倡議者等等,有不同形式的協力創作。我想我們有資格初步針對台灣在地的「Regen」們,提出一些非常初步的指引。

FAB DAO 年鑑手冊一角

2023 年中願意嘗試的朋友們,務必先將疫情時期視為特殊事件,現象難以再現,那些曾經的知名專案已經發霉,傳奇成為笑柄。在那個時代,當我們說到區塊鏈或者 Web3,撲面而來是一連串夢想般的詞彙,如去中心化、無許可、去信任、可擴展性等等。這些區塊鏈的特性如今仍然存在,但它們與在地社群的團結特質,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請將這些概念與實際互動的人群解耦(decoupling),您的心理負擔就不會太重。前述這些概念固然很重要,它們是公共區塊鏈運作的基石,順利在疫情時期創造出跨境炫富、戰爭捐款等以全球為尺度的驚人奇蹟。但此刻當人們重新面對面生活,視不停歇的戰爭為恆常,這些底層的創新概念,並不會幫助你達成倡議或募款的效果。

在無許可的區塊鏈上,人人都可以加入,但有邊界的團結社群才能創造行動;去信任的合約機器,不可能自動產出串連彼此信任的精神代幣,精神價值需要透過在地行動者妥當的置入脈絡,代幣才能好好的乘載價值;在可擴展的區塊鏈技術進展中,實際的數位社群不應該強調急速擴編成員,那只會衰減彼此之間的信任鏈。我們如果過分關注工具、平台與代幣經濟產生的量化效益,在地行動者容易流於形式主義的焦慮,我們此刻反而更加關注實質團結的過程。如何引入資源,並好好使用資源。

因此在認知上,首先將技術創新層與數位社會(DeSoc)層解耦,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社群的行動者,不必去擔心如何改善 web3 糟糕至極的使用者體驗,web3 工具有多難學,就有多難教。說真的,我們過去逼迫大眾學習數位錢包、收藏數位資產的過程,彷彿是「用複雜的陣痛期,讓成員產生共同的生活經驗。」在公共募款、公共倡議相關的數位基礎建設尚未成熟之前,如當地法規、數位習慣與 UI/UX,數位社群應關注的是如何創造印象深刻的數位體驗,這是目前技術層與社會層唯一的交集。

當全球數位生活進入注意力匱乏的時代,我們應該透過數位生產的過程,關注身邊的人事物。如同電玩的虛擬寶物,數位創作物產生的質變便是主觀意識的「擁有感」。「我有那個,你也有那個嗎?」這種虛擬之物創造出來的社交認同感是目前全新的模式。「擁有感」與「擁有權」是兩個層次的狀態,後者是法律層次與社會層次的定義。當我們擁有私人財產,那便是擁有權,比如汽車、房子、智慧財產權、冠名權等。但擁有權並不一定能夠完全重疊主觀內心的「擁有感」。

我們有時甚至可以共同擁有一件作品,比如一件作品具有一百個版次,大家各自擁有一個版次,但我們內心並不會認為我們只擁有百分之一,常常彼此會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件,即使它在位元資料上一模一樣,甚至因此而產生「社群認同」,因為我們一起擁有了相同的事物。這便是「正面的外部性」。

比如說我們於 2022 年與人權藝術家一起發行 Vanishing Family 系列。這是藝術家過去的油畫作品系列。畫面是一幅幅全家福,中間消失的家人,被關在監獄中,或是成為死刑犯。這是台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由中國的獨裁政府統治台灣,創造難以計數的政治犯。而台灣的政治情勢到目前為止,也才自由化不到40年,有關自由人權的反省,藝術家與其作品便是非常好的媒介。

消失的家人專案頁面。

而我們將這個系列的不同作品各發行100份,以數美金為售價,在數個blocks之間便搶購一空,這是因為我們想創造的是倡議效果,募款反而是其次。參與收藏的社群成員並不會認為他們只收藏了百分之一的碎片,而是收藏了一則故事,與一整段台灣真實發生的歷史。

「擁有感」比較不像是「擁有權」,而更接近知識的傳播。我們將腦中的知識帶給其他人,並不會減損我們習得這份知識的價值,就如同蠟燭的光照亮了一屋子,這些都是非競爭且非排他的公共財。當公益類別或倡議類別的 NFT 成功運轉,其擁有者雖然有限定數量,但透過轉換使用者的過程,其「擁有感」是成倍增加的。最棒的是產生的金流可以直接回饋給行動者。

然為何我會敦促有餘裕的非營利行動者此時關注 NFT 數位體驗,因為當新事物比舊事物更容易創造時,歷久彌新的舊事物便會產生巨大價值,不論數位與否。這是在台灣的我,向全球 Regen 發出的初步呼籲。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主世界:雲端封建時代的安那其法則》中文版譯序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