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84《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01:不求成為最強,但至少要比周遭強

鱷魚把拔
·
·
IPFS
·
不求成為最強,但至少要比周遭強

──────────原文──────────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封三十三歳,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爲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説,河雒之閒,人便思之。爲司徒一歳,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爲髙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後,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二歳,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并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爲武公。

──────────翻譯──────────

「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開始被封到「鄭邑」。受封三十三年,百姓都喜愛他。周幽王任命他為司徒。他努力使周王朝百姓和睦團結,百姓都很高興,黃河、雒水流域的人們都很思念他。在他擔任司徒一年時,周幽王因為「褒姒」王后的緣故,朝廷政事多有荒謬,有些諸侯就背叛了周幽王。

這是鄭桓公詢問「太史伯」說:「王室災難深重,我能逃脫死難嗎?」

太史伯回答說:「唯獨雒水的東部地區,黃河、濟水的南部地區可以居住。」

鄭桓公問:「為什麼?」

太史伯回答說:「那一帶鄰近『虢國』、『鄶【音快】國』,虢國、鄶國的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他們。現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熱愛您,您如果真的請求居住在那一帶,虢國、鄶國的國君看到您正在當權,就會輕易地分給您土地。如果您確實住在那一帶,虢國、鄶國的百姓都將成為您的百姓。」

鄭桓公:「我想往南到長江流域,怎麼樣?」

太史伯回答說:「過去『祝融』擔任『高辛氏』的火正(官名),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但他的後代在周王朝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後代。周王室衰弱,楚國一定會興盛。楚國興盛了,對鄭國是不利的。」

鄭桓公說;「我想住在西方去,會怎麼樣呢?」

太史伯回答說:「那裡的百姓貪婪好利,難以長久居住。」

鄭桓公說:「周王室衰弱了,哪個國家將興盛呢?」

太史伯回答說:「大概是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吧?齊國是『姜』姓,『伯夷』的後代,伯夷曾輔佐『堯帝』掌管禮儀。秦國是『嬴』姓,是『伯翳』的後代,伯翳曾輔佐『舜帝』安撫百物。至於楚國的祖先,也都曾經為天下人立下功勳。當年『周武王』戰勝『紂王』之後,『成王』封『叔虞』在『唐邑』,那裡地勢險阻,憑這些有賢德的後代子孫與衰弱的周王室並存,晉國也一定會興盛的。」

鄭桓公說:「好。」於是立即向周幽王請示,把他的百姓遷移到雒水東部,虢國、鄶國果然獻給鄭桓公十座城邑,他終於建立起了鄭國。

過了兩年,「犬戎」部落在「驪山」下殺死了周幽王,同時也殺死了鄭桓公。鄭國人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這是「鄭武公」。

─────────解說與心得─────────

今年這趟讀史之旅在經歷了快八個月左右後,終於從《史記》世家系列的第一卷,來到第十二卷的〈鄭世家〉。按照目前這個速度,或許要到明年年底才會讀完三十卷的「世家」,直到2026年才有機會開始閱讀聽說是最精彩的「列傳」部分。雖然一直很想早點讀到列傳的內容,但我還是決定耐下性子,一卷一卷的慢慢讀下去,相信這趟旅程會讓我有更多不一樣的收穫的。

言歸正傳,來到了貌似比較沒沒無聞的「鄭國」部分,透過司馬遷的紀錄,我才知道「鄭國」這個諸侯國的成立,算是比較晚的。但也藉由這段紀錄讓我對周代的「宗法制度」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周代這套有點瑕疵的宗法制度下,所謂的「大宗」是指嫡長子可以繼承父親的身分與地位,至於「小宗」則是指其餘諸子則只能繼承比父親還低一等的身分。也因此,鄭桓公的父親是周天子,但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才會被封為諸侯。

這套制度之所以被我認為有點「瑕疵」,實在是因為它沒有考慮到「時間」這個因素。因為只要時間過得夠久,土地終有不夠分封的一天,屆時勢必會有很多貴族流落到民間的。

言歸正傳,今天這段史料中有個小細節倒讓我覺得滿有趣的:為何明明是周厲王的兒子,鄭桓公「友」被封到鄭國這件事,卻是哥哥周宣王封的呢?我想,會不會是因為周厲王在位時,鄭桓公還未成年,所以沒有給予封地?!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或許周王室對於這套有點瑕疵的宗法制度,仍給予了一定的限制。換言之,也就是至少要到成年,才有機會獲得爵位與封地,這對三千多年前那個醫療水準還不夠高、嬰兒不一定能長大成年的時代裡,至少可以減緩這套制度在時間上的瑕疵。

另一方面,藉由司馬遷的紀錄,我們也可以推論出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時,年齡一定超過55歲。此時對年近60的鄭桓公來說,最大的難處是周天子寵愛褒姒而誤了國政,如果不早點安排規畫的話,屆時鄭國的子民將跟著周天子一起陪葬的。

那麼,該把鄭國搬遷到哪裡呢?對此,鄭桓公詢問了「太史伯」。有趣的是,這位太史伯除了建議把鄭國搬遷到較弱的虢國、鄶國旁邊之外,他還預言了未來哪些國家會在周王室衰弱之際興盛起來,這些預言幾乎都一一應驗,令人佩服之餘,也懷疑這或許是後人的附會。畢竟此時的秦國根本還沒被封為諸侯,真的可以僅從秦國是「嬴」姓,是「伯翳」的後代就能推論出來!?

另一方面,太史伯的預言如此準確,讓人以為鄭桓公真的可以躲過周幽王引起的犬戎之禍。但沒想到這場犬戎之禍不僅導致周幽王被殺,鄭桓公也一併遭到殺害。為何鄭桓公沒有躲過死劫呢?到底太史伯的建議有沒有發揮作用呢?

這裡就得分成兩方面來探討:

首先是鄭桓公的部分。由於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司徒,所以一定得待在周幽王身邊,因此最終難逃被殺的命運,另一方面,就鄭國的角度來看,在太史伯的建議下,鄭國最終是有往東搬遷。因為有往東搬遷,所以在犬戎之禍下,鄭國這個國家才沒有遭到犬戎所滅。換言之,雖然鄭桓公難逃一死,但他所擁有的國家幸免於難,這就是太史伯的最大貢獻。

也由於搬遷到一個周遭相對弱小的地方下,周遭國家也都願意捐出城池給鄭國,讓鄭國能在新的地區安居下來。在得知人在中央擔任司徒的鄭桓公被殺後,鄭國人擁立了鄭武公來統治這個國家,至於接下來鄭國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一點收穫。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