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24之极简主义

尔乐
·
·
IPFS
好像极简主义的前提是:你不能真的穷。

今天其实没想好要写什么。

是复述一下,30天实验养成好习惯呢?

还是疑问一下,为什么万历会从一个曾经也励精图治,仁爱百姓的皇帝,到后来无为而治的?还是探究一下浅浅了解的张怀素呢?


其实以上哪一个都没有引起我想记录点什么的兴趣。反倒是看到的极简主义的纪录片很有些意思。


本来就不太喜欢纪录片,因为每次都以昏昏欲睡而结尾。更不喜欢英文。1➕1=拖延。

当时写下这个事项的时候,就犹豫再三。想了半天,人不能总在自己的舒适圈生活。在能自主选择的时候,试试那些喜好禁区。总比以后的一天,可能被逼无奈的只能面对的时候,能稍稍从容些?

好吧,着实是扯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哄自己。


但结果是,看完三分之一下来,还是觉得很有趣的。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压减到,只有两个背包大小。不是因为背包太大,而是因为丢弃了所有可以减少的东西。


原来对于我并不了解的时尚。曾经只分冷热两季,而如今可以分成54季。

过度的生产能力造成了巨大的产品剩余。所以,这个世界在从各个角度暗示人们,要消费,甚至过度消费。人们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可更好的生活的含义不应该单单指物质上的,更好的房屋,更优越的车子,更华丽的衣服。

人们不停的消费,因为想要填补内心里的空虚。可空虚只会被越来越多的商品填补的更深更远。因为市场总会帮你发现你下一个需要的东西。

小的房子和小的空间可以帮你被动的极简。无法储存更多多余的物品,从客观上帮你限制了自己的物欲需求。


以上是这个纪录片提到的。

想想还是很有趣的观点,一种很有市场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有市场呢?

因为极简里涵盖了很多,比如说:保护环境、节俭、吝啬、放弃、自私、穷等等等等。好像我所能想到的是贬义居多,或许是因为个人更向往富足的生活?


纪录片里的主人公好像全部都是自主创业者,要么就是曾经特别成功的商人。有的是曾经过着富足的生活,有的是随时可以选择过富足的生活,而他们却选择了极简主义。


所以,什么叫极简主义呢?


在有能力选择过富足生活的前提下,却摈弃了前者,选了后者的叫极简主义。

那那些没有能力过上富足生活的人,同样类似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叫极简主义者吗?

嗯,应该比直接叫穷人好听些。

我其实更喜欢后者,能随时给自己一个更清楚的提醒和定位。


说到之前提到的主人公,所有的物品只有两个背包的容量,我为之诧异。怎么可能有人只有这么少的东西啊。这个全球去旅行,有着35个国家银行账户的人提到,在他去约会的时候,他可能会告诉对方他是homeless,因为他只拥有的两个背包的物品。


这里提醒了我,大街上真正行乞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会比两个背包多吗?

而我会对他们的两个背包觉得诧异吗?完全不会。

会有人称他们极简主义者吗?应该也不会吧。


所以,好像极简主义的前提是:你不能真的穷。


我们批判过量的物资生产、过度的消费需求。

可批判人是学者,是教授,是自主创业者,是拥有自己工作室的设计师,可能还有其他人。

但是,大概对于大多数的穷人如我来说,我们依靠着“过量生产,过度消费”过活着。

如此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能工作,能活着。

当然, 记录片只看了三分之一。

或许接下来看到的,会完完全全证明我当下的观点是多么的浅薄无知,就如同昨天那样。

但那又如何呢?我很期待自己的想法被完全的推翻。

因为接受观念洗礼的感觉,真的很棒。


先这样吧,还有一个大工程今天还没有完成—洗头发。

哦对了,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相比起早起,早睡可能对于我更有挑战性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