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读笔

尔乐
·
·
IPFS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今天看完了李亚平老师《帝往》里的明朝篇。

推荐指数:***

再读指数:**

想收藏指数:*

这本的标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最短时间读懂大明王朝。

里面以276年里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单独开章节,按着时间顺序串了一下整个王朝的进程。

比较喜欢的应该算前四章写朱元璋的部分。

写的比较全面,正反两面都有涉及到。从朱元璋的发迹到建国登基之后的政治策略,前后期的变化等等。让人有思考的空间。

重点字词概括一下:

1368年,登基洪武帝。

政策:

-徭役制度:富多贫少

-严禁官吏下乡、允许捉拿扰民官吏

-鼓励村自治:旌善亭、申明亭、乡饮

-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范围

事迹:

-创司礼监、锦衣卫

-强迁江南富民于国中。

-杀富以充国

-空印案,胡惟庸案,蓝玉奸党案

-杀功臣:谢再兴、朱文正、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傅友德、冯胜。

———

对继位者的担忧,大概是他后来如此穷图匕现的很大原因之一。然而,他杀尽了所有能杀之人,武将、文臣。偏偏对自己的子女下不了手。可也偏偏是自己的儿子,篡了孙子的位。难不成他可不到自己儿子的野心吗?知子莫若父是句空话,还是以疑心杀人的皇帝非要找到证据?

大概都不是吧,总归肉烂在锅里了。只要这天下还是在他子孙手里,孙子还是儿子大概也没差吧。


后面的章节里,应该花大篇幅写的永乐帝,一笔带过了,除了报复性的处理手段:例如诛十族、创立东厂等。

宣德帝的开办内书堂,教宦官读书,批红交给秉笔太监。

再就是简要的提了一下:

正统/天顺帝:王振、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于谦。

成化帝朱见深和万贵妃。

弘治皇帝唯一的嫡子正德帝朱厚照


下一个大型的篇幅便是无子继承皇位的明武帝朱厚照。

江彬、豹房、宠爱有夫之妇、化身朱寿、战蒙古于应州,巡视西北、南巡、朱宸濠、王阳明、杨廷和、刘瑾


捡了个便宜的嘉靖帝:

驱宦官、改皇庄宫庄为官地-还地于民,裁吃皇粮的闲人,“大礼仪”、“左顺门”事件、宫婢之变、青词宰相、夏言、徐阶、俞大猷、戚继光、海瑞、谭纶、严嵩严世蕃父子、蓝道行、胡宗宪、王翠翘


热门的大臣:

徐阶、严嵩、张居正、高拱、

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

仁圣、慈圣皇太后,张居正的一鞭法、清算张居正、怠政、立太子上的犹豫不决、宠爱郑贵妃

“一月天子”明光宗的红丸案、移宫案。


不识字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木工、水面木偶傀儡戏、奉圣夫人-客氏、九千岁魏忠贤、魏朝、王安、张皇后

熊廷弼、东林党杨涟等六君子、丙寅诏狱、重用袁崇焕


让人唏嘘的崇祯帝朱由检

除魏忠贤、千刀万剐了袁崇焕、节俭自律,不好女色、小冰河期-天灾、崇祯五十相、

崇祯17年3月18日,朱由检亲手砍杀宫中嫔妃女儿。

19日凌晨,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

最后一句出自《明史》。看了真的有点感动,想起之前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明朝一朝,朱家真的算是有气节的皇室了,哪怕是皇后,太后最终也没有投敌的。这也算是信仰了吧。

这本书,开头和结尾都挺好的。头开的全面,尾结的唏嘘。

就好像明朝一样,并不觉得有任何的、让人觉得愤恨的、痛快的部分。

这个王朝的结束,似乎更多的是外因。


是不是每一个皇朝临近末尾的时候,都会有自救的想法呢?万历年的张居正、戚继光。神宗朝的王安石等等那些。

突然间觉得“气数已尽”,这四个字的后面,真的是无数无数人的鲜血、才华、努力和坚持却仍是无法挽救的大厦将倾。

唉。。。这种无力感真的有点影响读者我的心情了。


说回来这本书,作为一个科普性的简介明朝的读物,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但是我比较不喜欢的是,作者加了太多自我的、对于历史人物性格的认知。

比如所谓的残暴多疑,性格软弱,不务正业等等等等。这会让第一次认知这些历史人物的读者,产生一个片面的认知。而人物都是多样性的,尤其是最终坐上高位的人,有几个又是真正的傻子呢?


抱歉我要拉踩了。比起这本,我更喜欢和欣赏《万历十五年》。

有根有据,有事实且不妄下主观性的评价。看法更多是宏观上的而很少针对个人。

对于《万历十五年》,一直很想写篇读笔,可深觉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值得思考和讨论的东西也太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已经买了实体,希望二读的时候,能有更深的认知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