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就是軟實力
可口可樂(Coca-Cola)宣布將停止生產玻璃樽版,並且在一年後,推出全新的現代版玻璃樽,將會融入新科技,比較環保,比較輕盈。大家仍未知道新的玻璃樽是甚麼模樣,手感如何,但都一概惋惜是一種時代終結,不少人已急不及待要搜羅市面上還買到的玻璃樽。
Photo by Renato Trentin on Unsplash
可口可樂這個過百年的品牌,據說現時行銷全球,只有北韓和古巴這兩國沒有出售,但枱面冇,並不表示枱底冇。它幾乎就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跟可口可樂的回憶。它們的廣告也是深入人心,我們那一代最經典的必然是在1971年,集合二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意大利一處山坡,合唱一曲《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In Perfect Harmony)》,當時是一隊叫The New Seekers的一首流行曲,歌詞有改動,但並不太刻意,太硬銷,也跟那時宣揚愛與和平的社會風氣符合。但最大殺着還是二十年後,他們重新再拍同一廣告,找回那班年輕人,帶同他們的小朋友來個Reunion,氣氛熱鬧溫馨,得到一致好評。
而可口可樂在歷史上的最大挫折,一定是在八十年代,其市場佔有率被百事可樂節節追近,他們認為是百事配方較甜,比較合年青人的口味。於是毅然決定改自己配方,勇氣可嘉,在大城市如紐約肯接受,但忽略了追隨多年的死忠,特別是南方保守地帶,結果群情洶湧,各州都有反對聲音。高層仍想拖一拖,希望事情會降溫。但對手已經瘋狂抽水,甚麼舊產品要用二十七年才能動搖它,新產品只用二十七天便擊倒了!群情依然洶湧,要求回復舊配方之聲不絕,最後董事局只好順應民情,重推舊配方,但沒有停產新配方,反而以兩種口味,一稱為經典可樂(Coke Classic),另一則稱為新可樂(New Coke),左右開弓還擊,轉守為攻,反而贏得一些掌聲。
後來再重組整合,改名為可樂二代(Coke II),在設計上加上一條藍邊作色別,一直到2009年才停產。由於只在美國和加拿大出售,可能不是太多人知道事件詳情。我肯定喝過,但已記不起是甚麼味道了。而事件後來成了商場管理,市場推廣,品牌管理等多方面的教材。
可口可樂的廣告一向都有其獨特之處,而且又一直是不少全球性活動(如奧運會,世界盃等)的指定飲品,總是多元化。夏天當然是旺季,但每年聖誕亦會推出聖誕系列,再加上不同世代的代言人。當年在互聯網未普及前,我曾寫信去他們的阿特蘭大的總部,查詢他們的廣告有沒有保留儲存,想不到他們二話不說,就寄來一餅錄影帶,約四十幾分鐘長度,包括不同年代的廣告,但不是送給我,我看完後要寄回去。當然現在已不用如此繁複,YouTube上肯定不少。
可口可樂也推出不少限量版樽裝罐裝,及其他相關產品,收藏人士遍佈全球。在加拿大時有時會逛一些跳虱市場(Flea Market),或者古玩店,甚至只是隣居的車房擺賣(Garage Sale),隨時有收穫。不過有一種物件,似乎在香港,以至亞洲地區,沒有太多人留意,自己卻收藏了一堆,説的是聖誕裝飾品(Christmas Ornaments)。在歐美地區,聖誕樹是十分傳統,有長久歷史的習俗,掛在樹上除了很大路的不同顏色波波,天使,宗教人物之外,慢慢出現一些較商業化的,甚至將流行文化融入,已經是一門生意。
可口可樂早年已有出產,但數量不多製作精美,而且每年限量,有收藏價值。後來市場越來越大,自從他們以一隻北極熊作代言人後,相關產品更是越出越多,只是在亞洲地區很少見。這個已有百多年的老牌,早已深入民心,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聯繫,在香港,現在可能少見,但以前可樂煲薑可以是一度藥方,而可樂雞翼又是一項地道小吃。
自己個人的回憶中,是在學校運動完之後,跑進合作社,在那舊式汽水櫃內,注滿冷水,伸手抽出冰凍的可樂,用開瓶器打開蓋掩,「吱」一聲洩出一些氣,然後大口大口倒進喉嚨,再打一聲噎,那種痛快淋漓,暑氣全消的感覺,早已隨時日消逝。不要說那些膠樽裝和罐裝,即使是玻璃樽裝也沒有了那份爽的感覺,也不是用了飲筒(用飲管飲可樂,儍的嗎?),應該是今天雪櫃全不夠凍,便利店的更是慘不忍睹!
然後他們總笑我們這些老人家,甚麼都是從前的好。朋友,你⋯你⋯太年輕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