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刻在爺爺心理的那場戰役

不小王子
·
·
IPFS
·

書名: #金門戰役始末 ( 金門保衛戰、 #古寧頭大捷 )

作者:蕭鴻鳴等

出版社: #新雨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

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在進攻金門前一個月,宴請廈門地方領導時說:金門就是盤中的一塊肉,想什麼時候夾就什麼時候夾,跑不了!

同月,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丟了廈門後,深感金門對防禦的重要,說:無金門,便無臺澎;有臺灣,便有大陸。

作為國民兵,金門戰役是爺爺(右起第四位)最難忘幾場戰役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二十八軍發起金門登錄戰,分第一、第二梯隊六個團共約兩萬人,計畫以第一梯隊的運送船隻達成運送任務後,返回接應第二梯登陸。此時八萬左右國軍守軍收攏在大陸一路敗退的殘兵,實際可投入作戰的大約兩萬名,頂著低迷的士氣背水一戰。稍早守備金門司令將所有船隻燒毀,誓言戰到一兵一卒,戰死在沙場或是在大海裡淹死。

是夜,解放軍第一梯隊9086人乘著徵集來的漁船登錄金門四周。但戰場上的第一聲響卻是國軍排長誤觸水雷爆炸,這一聲把雙方的人都嚇懵了,解放軍以為弟兄們上岸了加緊腳步,國軍以為敵人登陸了加緊搜索。雙方就這樣像兩頭互相迎面沖來的公牛,角對角的撞在一起,濺起汗水、血水,翻騰的絞在了一起。

如果說第一聲響是老天爺的警告,那後面一連串的事件,就像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次集全的命中注定。

解放軍的船隻還沒上岸,船工害怕的都跳海了,又乘著退潮,船隻擱淺,受到國軍的毀滅性攻擊,沒有一艘船得返航,原訂用於掩護登陸部隊的砲兵部隊射程距離不足,對進攻沒有影響,解放軍作戰計畫,開始即失敗;國軍早上參與演習的坦克車,因為故障而在海灘修整,根據規定還要另外兩輛坦克車保護,這個地方也剛好就是進攻方的登陸地,是時,故障的坦克車奇蹟的復原,隨即投入戰鬥,狠狠的給了進攻方迎面一擊。

雙方膠著,解放軍秉持著「向裡猛插」的戰術思想,重創國民黨青年軍,但另一方面,國軍的坦克車也重擊了沒有反坦克武器的解放軍,砲彈轟炸戰車碾過。

解放軍一度佔領雙乳山制高點,天亮時遭反擊退敗。二四四團團長身負重傷,仍率領兵卒頑強抗擊;至中午彈藥耗盡,該團人員大部陣亡,團參謀長中彈腸子流出身亡、營長、副營長在戰鬥中犧牲,團長看大勢已去引手榴彈自盡未成。

國軍投入唯一的中型轟炸機大隊,裝甲部隊以優勢火力持續反制,國軍三五三團試圖奪回被佔領的碉堡,營長前線指揮陣亡,但該營仍持續奮戰,卻逐漸不敵頻頻告急。直到增援到來扭轉局勢。

第一夜,雙方損失慘重。

而這場戰鬥持續了兩天三夜,解放軍孤立無援而困獸之鬥,林厝村口屍橫遍野......

解放軍二十八軍主力團三個團全軍覆沒,除了3900被俘虜外,全數陣亡;國軍也傷亡六千餘(另一做3000餘)人。一方承受了第二次國共內戰後的最大敗仗,一方艱辛的贏得了最大勝仗。

小小金門躺著萬餘的熱血青年,長眠,就在這三天不足的時間裡。

另一邊消息傳到臺北,蔣中正流下眼淚:「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國民黨自此喘了口氣。

這本書對臺灣的讀者來說很特別,是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作者就是當時解放軍二十八軍軍長蕭鋒的後代,因此很多歷史觀點還有資料、看法從沒接觸過,雖然古怪,但這也是讀歷史的樂趣,它由人的意念組成,不可避免的有很多雜訊,造成多角度的討論及延伸出的無限解讀可能性,又不管如何解讀,沒有答案絕對正確,確定每個人當下的意念就已不可能,還有環境的變因等等。但讀歷史又可以看出不同人在面對不同環境,他的思考方式及行為,進而轉換位置將自己置於不同的經驗裡提升自己的思維靈活度。

說回書裡,它涉及了太多歷史檔案的回顧、追溯,這些就不討論了。想圍繞兩個困擾讀國中歷史的我的問題:

1.金門保衛戰是怎麼贏的?

2.毛澤東後面不增大力度打金門是為什麼?

一、金門保衛戰是怎麼贏的

1.雙方戰力配置:不只是兵力六萬對一萬,它只側面揭露了雙方對這場戰役重視程度的差距。國軍這一邊,全軍的部署直接由領導抗日戰爭勝利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調度,戰場上由五虎上將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第十二兵團胡璉等將軍坐鎮指揮;反觀解放軍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開建國大會,直接領導改場戰役的第三野戰軍司令、中共開國名將栗裕也在毛澤東身邊討論建國要事,第十軍團司令葉飛則在廈門忙著解決糧食問題,把要給二十八軍作戰的船拿了一半去運糧,真正實際指揮的只有該軍的軍長蕭鋒。他一個人,面對蔣家最後精英的背水一戰。

2.將帥不合:第十軍團司令葉飛出身自華僑知識精英家庭,跟從毛澤東的「工農幹部」做起、農人出身的老資歷紅軍蕭鋒,在做事上就不合拍,有紀錄說兩人就作戰意見有過爭執,蕭鋒覺得準備不足,但葉飛還是下令出戰。

3.軍隊體制混亂:雖然解放軍是二十八軍掛頭,但卻有其他軍的組成,造成登陸後沒辦法統一指揮,被各個擊敗。

4.民心不穩:從船工跳船還有船隻徵集不順利中看得出來。這是因解放軍比預期更少的時間打下福建,沒有足夠的幹部以及時間去經營地方,福建又是國民黨經營比較久的地盤,老百姓還沒安全感。
5.準備不足:除了前面的船隻、部隊的準備不足,最重要的是對臺灣不熟。令人無法置信的是解放軍參考攻臺方略、臺灣地形資料,來自明末清初鄭成功的攻臺方案。雖然鄭成功的船可能比解放軍還好,但這畢竟是冷兵器還有熱兵器的差別。

二、毛澤東後面不增大力度打金門是為什麼?

1.怕失去金門而沒一口氣打下臺灣,讓美國趁隙而入,讓臺灣失去與大陸的聯繫而引發臺獨。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韓戰爆發,美國重新支援蔣介石,但僅限於臺灣地區,不包含金馬,希望蔣家可從金馬撤軍,讓蔣介石沒有大陸的領土,而製造「兩個中國」讓兩邊透過戰爭繼續消耗。一方面毛澤東不希望這種情況的發生,中共那時候也沒能力與美國開戰,另一方面金門是蔣介石最後反攻的希望,絕對不能失去,所以在這樣的「默契」下,金門就沒有面對面的戰爭,改以砲戰的方式延宕了下來。

這本書,七百頁的磚塊,內容多有重複,參戰雙方的資料,也不是那麼完整,但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完,因為這是好幾萬人留的血,從金門保衛戰到八二三砲戰,熱血生命因為信仰(也可能是被迫、盲從)而消逝,消逝的也不只是生命,還有我們後代對這些血的教訓的警惕。站在這個時空回頭想著那些蒸騰的熱血,我不知道是否值得?如果先烈們看到時代的變化、如果先烈們就這樣淹沒在時間裡…

會困惑吧?

我爺爺也是從那個時代掙扎過來的熱血青年,登步島戰役,緊接著金門戰役後的重要戰鬥,爺爺是國民黨青年軍208師第九軍團第一營第二連的上士班長,那一年18歲,跟著指揮司令石覺一起打上去登步島,擊退原本的解放軍,佔領一年多,才撤退到臺灣。

回憶,爺爺輕描淡寫的說著,但那當時激烈的對抗,一個瞬間兩個世界,想著讓人不能自己。這本書讓人感概萬千,所以雖然議題很敏感,但還是要紀錄下來。血的教訓,不該害怕再次的碰撞,不管用什麼角度被記得都好,就是不該被忘記。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