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崩裂》:恐懼的代價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
當今世道紛亂,國際間戰雲密佈,常有人預言終局將近;同時假新聞充斥網絡,有相有片未為真,人心分化,各自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互相攻擊愈來愈烈,和平溝通之路似乎愈來愈遠。在電影創作上,探討這層世道人心的作品一直不乏,但敢於想像且拍攝自家國境的未來內戰的,Alex Garland 導演的《美帝崩裂》(Civil War)確是罕見而具野心的作品。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陳廣隆

當今世道紛亂,國際間戰雲密佈,常有人預言終局將近;同時假新聞充斥網絡,有相有片未為真,人心分化,各自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互相攻擊愈來愈烈,和平溝通之路似乎愈來愈遠。在電影創作上,探討這層世道人心的作品一直不乏,但敢於想像且拍攝自家國境的未來內戰的,Alex Garland 導演的《美帝崩裂》(Civil War)確是罕見而具野心的作品。

(左)《28日後》(28 Days Later)、(右)《新特警判官》(Dredd)均為 Alex Garland 編劇作品。

Alex Garland 不是新鮮的名字了,在寫小說、做編劇、任導演三方面都有成就的他,最為主流觀眾熟悉的,應是他為 Danny Boyle 編寫劇本的《28 日後》(28 Days Later)。如今回看,這部喪屍類型敵托邦世界電影寫的雖然是「外部」的威脅(病毒),實際上已開啟了他對資本主義世界、唯利重私社會的控訴,到末段對武裝勢力的獨裁、殘暴、厭女等等劣行的描繪,也貫徹他後來對男性暴力的思索,包括反英雄式動作片《新特警判官》(Dredd)的劇本創作。惡人當道,以暴易暴有時候似是有其必要,但沒有制衡的暴力終會衍生極權;Alex Garland 想寫的不只是對應「外部」敵對者以後無法制止的軍事集團或宰制策略,反而是對社會現存的「內在」制度和思維中隱藏的暴力基因的思考。

美國政治近年爭議不斷,極端思想越演越烈,暴力事件無日無之,自然是 Alex Garland 關心的對象。即使是以娛樂為先的超級英雄片,也有對排外思想和獨裁復闢的警惕,例如《神奇女俠 1984》(Wonder Woman 1984),對社會亂象更有責任感的創作者自然希望作出更嚴肅的討論。同年 Garland 開始《美帝崩裂》的劇本構思,翌年美國發生「國會山莊事件」,更激發了創作者的憂慮。極端的政治思想發酵,兩極化的長期對立,盲不溝通,終將「內循環」引出極端暴力的行徑,意識形態的「內戰」,似乎一觸即發。

Garland 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他認為今天的世界沒有比四年前更好,人民互相恐懼更甚,兩極化依然持續,也無抗衡、化解之道,將現況延伸推端至極致,就是「內戰」的想像(I think civil war is just an extension of a situation. That situation is polarization and the lack of limiting forces on polarization.)。電影如今虛構的未來「美國內戰」,固然是誇張化的幻想,但政治寓言從來不求寫實,作者創造極端的新世界,要試驗的是人性在殊異制度下的想法和行為。他刻意不複製現在的政局,也不說明內戰如何發生,例如他虛構出連任三屆的美國總統(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美國總統只能擔任兩屆任期),怎樣成事,他不作補充,只提過他曾空襲美國平民(但不知是內戰發生前還是之後的事情),換句話說是對自身國民的屠殺,引發出誓要將他拉下台的軍事反抗,在這情境下,今天政治主張撕裂嚴重的德州和加州,竟然聯合起來揮軍華盛頓。

Garland 的目的,自是不希望觀眾以為他只想諷刺當今政客。正如《神奇女俠 1984》有明顯的對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挖苦和戲謔,就被支持特朗普的觀眾抨擊是左膠電影,忽略了故事中對傳媒被政治干預、財團操控的警號。對 Garland 來說,德州和加州的意識形態上的對立狀態,令人只看見其不同,其實隱伏著更深層次的相似︰對現實的不滿、對暴力的嚮往、對還擊的願望。是「不信任」產生暴力,而不在於主張的是非對錯,後者總可越辯越明,但如沒有辯論溝通的基礎,對錯根本從何談起。

因此 Garland 沒有將「內戰」的重點,放在參戰各方——這不是「南北戰爭」(1861-1865)的簡單複製,更不是《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那種二元浪漫消費,這場「美帝崩裂」是多方混戰,永遠沒有勝者(故事中有角色就說,待哪一方佔領了華盛頓,內戰爭奪才真正開始)。他真正想討論的是即使事情已殘酷、淪落到回不了頭的戰爭地步,仍是有著如遠星般稀微的希望,那就是傳媒和記者的角色。

那是個怎樣的回不了頭的地步?不少評論都說《美帝崩裂》令人想起《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他們說的自然不是電影的內容深度和藝術成就,而是那種戰場荒謬的推演、戰爭迫力的呈現,Garland 著實拿捏得相當出色。可是今天的情況畢竟不是數十年前的越戰,Garland 要寫的不是美國的自大和戰爭的虛無,而是對暴力的盲目、非我族類的殘忍。《28 日後》的武裝勢力,固然邪惡,出於對死亡的恐懼、食物和性慾的貪婪,放棄了人性的思考,畢竟有理可循(假如喪屍消失,他們也許會停止惡行);《現代啟示錄》的美軍對敵人毫不手軟,超乎道德底線,對手無寸鐵的平民也鮮有無端殺戮。《美帝崩裂》裡的極端「美國主義者」,既有強烈的白人至上主義,也有純粹以出生地界定敵我的本土思維,卻是以絕對暴力作種族消洗,遠遠更為可怕。到了這個地步,人人執著「誰來打我,我就打誰」的想法(見主角群被狙擊槍威脅那一節的軍人對白),自不奇怪,但也竟有小鎮如鴕鳥般埋頭入沙,以為可置身事外,其實同樣是靠對外的暴力維持「和平」。這樣看,《美帝崩裂》的恐怖荒謬感,就比前人更戰慄心驚了。

既已可怕得這麼絕望,Garland 從記者的角度出發,寫他們如何渴望見證歷史,甘願冒性命危險記錄和報道真相,是否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幻想?亂世真可憑真相撥清雲霧嗎?今天「假真相」充斥,人人只相信自己版本的「後真相」,誰還願意求驗真相,而即使真相在前,誰又能確保觀眾會相信?Garland 倒也不是天真得無視實況,在電影中他對記者的良莠不齊、動機不純,並非沒有反省(包括本地觀眾無不看得既可笑又可悲的「香港」記者的命運),而故事對小女主角從初生之犢、恐懼徬徨到輕率冒進,描寫得極細膩,也對追蹤歷史發生現場的興奮快感,不無戒懼之情(影響到 Kirsten Dunst 的結局)。Garland 決非樂觀主義者。可是他應該相信,無論民眾是否仍在乎真相,至少真相在現場,始終有去記錄的必要。真相後來也許會被操弄、被誤解,但只要被記錄,它還是有頑強地被還原的內在衝動。在現實中、在電影中,確仍是有無數記者不怕犧牲,有人倒下了,立即有人願補上。這幾年來世界上的各地的戰亂,不是始終有記者在記錄,有心者在關心嗎?

那麼,電影中男記者最後似乎介入了事件現場的「訪問」,到底有何意義?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面對國家困境,有名言︰「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電影中的美國總統,卻是被恐懼迷惑、被恐懼控制,最終被恐懼籠罩,被攝進歷史的,也是恐懼的面孔。恐懼使人分化,恐懼使人暴力。羅斯福那句名言的後文是︰In every dark hour of our national life, a leadership of frankness and of vigor has met with tha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victory.;容許斷章取義,不談領導者,民眾互相的 understanding 和 support,始終是掃除恐懼的關鍵。這樣說大抵也許會被譏為理想主義,但除了袖手等崩裂,在亂世中如何自處,始終看觀眾個人的選擇。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FilmBurns 電影薪火電影媒體,以評論和專題文字為核心,讓光影蔓延。 網站: https://linktr.ee/filmburnshk
  • Author
  • More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爸爸》:沒有張揚的創傷

自發和影迷「自私睇」《赤裸裸》4K 修復版——專訪「自私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