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需要用錢買嗎?

呂嘉俊
·
·
IPFS
·
食譜本來應該有價值的,特別是古老的食譜,它紀錄了某時某地的一個概況,用飲食折射出人類的生活特徵。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剛剛到訪過太古坊新開的 KIN Food Halls,想不到一個美食廣場竟然有很多實驗性概念。廚房佔了一半的空間、食材全部可追溯來源、能夠用 apps 預訂 24 小時後取的食物……

菜式食物更出奇地好,細問之下方發覺他們的食譜來自多家亞洲名店或名廚:曾得獎的 Honbo Deli 特別設計出壽喜燒漢堡,馬來西亞電視主持人楊佳賢製作了巴東牛肉,曼谷的 Easy! Buddy 交出了泰式牛肉炒糯米飯,Nero Kitchen 負責做葱油手撕雞飯。各家名店都似毫無保留施展渾身解數,但如何叫這些名店名廚乖乖地交出食譜?答案是分賬。

由於提供食譜的廚師都有分賬,名廚們都特別為 food hall 創出新的味道,變相鼓勵了創作。

KIN Food Halls 的創辦人 Matt 解釋,場內出售的菜式,收入中的 5% 會分賬給相關廚師作為食譜的版權費,食物在 food hall 內愈受歡迎,代表你的佣金會愈豐厚!即是食譜有價,這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食譜真的需要用錢買嗎?

網絡世界發達,資訊流通快速,我們只需打開電腦,已可看到各地名店的菜式。要了解做法,隨便打些關鍵字就可找到。食譜資料快捷地流通,好處是各地文化交流更深更快更廣,壞處是抄襲成風,版權不清。試想想這 10 年,你見過幾多間高級餐廳做「立鱗燒」?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第一個設計出「立鱗燒」的,到底是哪位廚師。

閱讀更多:呂嘉俊:食譜需要用錢買嗎?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結婚餐廳變成金舖

跟白粥說再見

「港產」腐竹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