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民的決定:後政變時期的假設

翁婉瑩
·
(修改过)
·
IPFS
·
這一切都必須是「政變失敗」的前提,而緬甸人民依舊必須面對複雜與充滿挑戰的民主進程。最終,緬甸人民必須自己決定自己政府與命運,走回軍事統治與鎖國,只有漫長的苦難和動盪。

本篇原始發表於2021年3月23日,政變後第51日。

夜晚的緬甸城市,天際線是來自槍擊或各種原因的火災,地面是為亡者點起的燭火。

15歲的曼德勒少年Maung Htun Aungha,3月22日出門為母親承裝飲用水時,遭到武裝部隊槍擊死亡。他和母親與兩個兄弟住在竹籬笆搭建的房屋,父親已經去世。(亦有媒體報導他的實際年齡為13歲。)

21至22日兩天,曼德勒至少10人遭武裝部隊殺害。

15歲的Maung Zaw Myo Htet從勃固省來到曼德勒的茶舖打工,他的母親一同前來幫忙安置。上班兩天,他在茶店門口遭到武裝部隊槍擊死亡。對母親來說,原本是分隔兩地的生離,現在成為死別。

15歲的Maung Zaw Myo Htet從勃固省來到曼德勒的茶舖打工,他的母親一起同來幫忙安置,上班兩天,他在茶店門口遭到武裝部隊槍擊死亡。


16歲的仰光少年Maung Aung Kaung Htet,熱愛騎摩托車,21日在雪比達鎮(Shwepyithar)的抗議現場,遭槍擊死亡。

16歲的仰光少年Maung Aung Kaung Htet,熱愛騎摩托車,21日在雪比達鎮(Shwepyithar)遭槍擊死亡。


而全民盟所組成的民間議會(CRPH)於22日指出,軍政府正規劃緬甸寶石展,且禁止民間廠商參展。軍政府不只奪走人民的生命,更不可原諒地掠奪緬甸豐沛的天然資源,為己圖利。

從2月1日政變至今,已經超過50天,《The Irrawaddy》報導,在鎮壓中死亡的人數已超過254人。

3月23日凌晨,一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推特貼文,在我小小的緬甸同溫層瞬間引發討論,但到美國政府官網讀全文,我默默地關掉網頁。

前幾天和密支那友人討論,「我們緬甸人不要補選!」不意外地,他反對軍政府未來可能辦理的補選。

「但這一切都回不去了啊,回不去2020年11月全民盟獲勝的那場大選。」「而且聯合國、歐盟和美國的反應都很慢。」我說。

或許他想了一下,也可能他想回應我傳送上週日台灣舉辦的聲援緬甸集會照片,「我們一定會贏得補選,謝謝台灣的支持!」他說。

國立澳洲大學《東亞論壇》嘗試分析緬甸未來五種可能的假設。以下是這篇論文的概略翻譯,同時加上我的補充與讀後心得。

假設1:恢復全面軍事統治。

軍政府利用暴力、脅迫、獨裁專政與假新聞,呈現反對意見消失,社會已經恢復穩定假象而持續執政,拖延選舉長達數年之久。

假設2:軍政府辦理補選

這是發動政變的國防總司令敏昂萊對外主張的作法,宣稱去年11月的國會改選有嚴重舞弊,新的選舉將於「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的一年內舉行。

但軍方從2015年翁山蘇姬與全民盟首次大勝,以及2020年第二次大勝,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其席次一再衰退,就算加上《2008憲法》保障的軍方25%席次,軍方仍然無法超過聯邦議會的過半席次。緬甸選民已用選票證明軍方精心設計「民主體制」,無法保障軍人的政治權力,除了發動政變。

因此,未來軍方可能會透過其操控的聯邦選舉委員會,設計有利於少數民族政黨或其他政黨的選制,使軍方控制的國會席次增加,進而壓縮全民盟的席次;或是排除全民盟的參選資格,讓軍政府在虛假的選舉體制下,持續控制國會而合法執政。

但這個作法並無法讓國內反軍政府勢力、民眾,與全民盟所組成的民間議會所接受。

假設3:政變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現狀曠日廢時的拖延

第三種可能性是當前政變所造成的危機,持續的時間比預期來得更長,超過一年的「緊急狀態」。

回顧緬甸建國後從未停歇的少數民族地區內戰,軍方並沒有真正主導緬甸的穩定,達到他們自己宣稱的「只有國軍能讓緬甸不分崩離析」,許多邊境與山區仍是山區和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以下簡稱「民地武」)所控制,而軍事衝突頻仍。

原本的內戰,加上2021年從平地、大城市、緬族為主區域開始的不合作運動,擴散至緬甸全境,軍方勢必以更暴力的方式抵制反軍政的各方勢力。

亦即,軍方一邊在山區與「民地武」作戰,一邊在平地鎮壓抗議民眾。而有一說是,全民盟與民地武可能結盟為聯合軍隊,以對抗緬甸國軍。

但必須補充的是,當前各民地武的態度,尚待觀察。2月1日政變後,僅有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與克倫民族解放軍(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在邊區與緬甸國軍發生武裝衝突。

位於撣邦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稱果敢同盟軍)與德昂民族解放軍(Ta’ang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則宣布3月1日至31日停火。

至於翁山蘇姬在擔任國務資政期間到訪的佤邦與勐拉,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與民族民主聯合軍(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又稱勐拉軍),至今仍保持沉默。

翁山蘇姬執政時期被認定為「恐怖組織」的若開邦阿拉干軍(Arakan Army),日前軍政府將其從恐怖組織名單中移除。

因此,組織聯合軍隊的可行性,似乎很低。

但因政變危機的時間拖長,軍政府內部勢力也可能出現的不可預期的競爭,進而造成軍政府、民間議會與民地武的談判停滯。

假設4:政變失敗,依《2008憲法》恢復原狀

軍政府依緬甸民眾與國際社會的期望,釋放全民盟成員,承認2020年國會改選結果,依《2008憲法》組成全民盟主導的「聯合政府」。這個前提必須是,全民盟與不合作運動必須持續有民意、財務與民間企業的支持,以削弱軍政府擁有經濟與行政控制權的影響力。

但在敏昂萊控制軍隊的前提下,這個假設很難成立。因此,歐美國家如何影響軍政府,以及如東協主張的-必須有東協介入軍政府與民間議會(CRPH)的三方談判,而非僅東協與軍政府官員的談判。

假設5:政變失敗,修改或廢除《2008憲法》,軍隊國家化

這是最符合普世民主價值的假設。2020年勝選的全民盟組織新政府,推動修憲或制憲工作,刪除軍方保障自身權力的條文,軍隊退出政治,軍隊國家化,亦有可能實現緬甸建國以來,少數民族所主張的民主聯邦制。

國立澳洲大學《東亞論壇》用「民主聯邦制」帶過,其實還有很多細節與歷史背景必須探討。

翁山蘇姬在其執政期間舉辦了四次「21世紀彬龍和平會談」,來自她的父親翁山將軍在1947年緬甸建國前夕的「彬龍會談」與《彬龍協議》。而翁山蘇姬無法取得全國停火的成果,諸多原因包括軍方要求民地武必須立即解編,納入緬軍,遭到強烈反彈,並且「不得脫離聯邦」。

而少數民族組織主張,會談必須符合當年的「彬龍精神」,其中包括翁山將軍當年同意的「可以脫離聯邦」。

以上是歷史面向的縱觀,從地理面向,盤據緬甸各方的民地武,對民族自治的態度各異。佤邦與勐拉幾乎是獨立國家;克欽獨立軍、克倫民族解放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與德昂民族解放軍,則尋求高度民族自治。

號稱為羅興亞人發聲的阿拉干軍,佔據擁有天然資源與地理位置優勢的若開邦,在中國與西方勢力間,左右逢源。

結論:緬甸人民的決定

第五個假設成立的前提,包括軍方高層的分裂,以及全民盟的新政府必須含括其他政黨、民間組織與少數民族政黨,對新憲法有一致的共識,同時包容緬甸過去的歷史傷痕。

包括對佛教以外的宗教施以打壓,少數民族過去數十年在邊境的遭遇-游擊、戰爭、流離失所、酷刑、殘殺與性犯罪。而2021年的政變,軍政府將暴行施加於平地人民,進而引起年輕族群對過往暴行與不正義的檢討。

這一切都必須是「政變失敗」的前提,而緬甸人民依舊必須面對複雜與充滿挑戰的民主進程。

最終,緬甸人民必須自己決定自己政府與命運,走回軍事統治與鎖國,只有漫長的苦難和動盪。

曼德勒的夜晚的火災
民眾以燭光悼念亡者
僧侶以燭光悼念亡者
民眾以燭光悼念亡者


Photos from BBC Burmese The Irrawaddy - Burmese Edition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翁婉瑩無法被定義的讀者、旅行者與寫作者。往來島國台灣、印度半島與緬甸黃金之土。印度承載了我的智性與喜悅,緬甸反映了黑暗與小我。 即時更新 Facebook 翁婉瑩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緬甸很遠又很近
7 篇作品
緬甸很遠又很近 PLUS
22 篇作品

緬甸很遠又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