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IPFS
朱熹的第二首觀書有感,比較沒有名氣,不過也寫得很好!同樣是借物說理,以春水浮舟為例,一方面 比喻求學悟道時,豁然貫通的自在快樂;一方面也用來 比喻處事之道,如時機尚未成熟,則盲動無益。反之,若時機成熟,行事必暢通無阻矣,可謂 深含人生哲理,值得仔細品味。
觀書有感.其二. (宋.朱熹)
- 昨夜江邊春水生, tsok iā kang (kong)pian tshun suí sing,
- 艨艟巨艦一毛輕。 bông tông kū kàm it môo khing
- 向來枉費推移力, hiòng lái óng huì thui î lik
- 此日中流自在行。 tshú jit tiong liû tsū tsāi hîng
最後一句的,「此日中流」,四個字兩個詞,都是名詞,整句看來怎麼看怎麼彆扭。一開始聽音頻,一直以為是『此入中流』,因為跟上句對,『向來』對『此入』,比對『此日』來的工整,『向來』代表從以前到現在,『此入』,代表從現在到以後,有一個斷代轉戾點的脫胎換骨感,而『此日』,卻頗有只此一日風光的突愕。我們都知道,古書在代代相傳的抄錄過程,常有訛寫,脫落,及補誤的情形,譬如這首句中的『枉費』,也有『幾費』的版本,基本上只要意思不要差太多,平仄又不衝突,都一律照附並列,而很奇怪的,歷朝歷代,未有人對上述提出質疑與修正,或許朱熹的名氣太大,中國人一向有尊師重道,不敢挑戰聖人的問題吧。
在音韻上,日jit8,入 jip8,兩者音似,一個開口入聲,一個閉口入聲,某些情況,兩者可以互借,這是我可以找到不是訛寫的另一個理由。說到這裡,也可以聯想到,台語中少數的字會音字脫節,跟中國人喜歡避諱轉字有關,儘管不多,不過有時需要考慮這樣的可能性!(參考北方粗話的「日你老X」的「日」,其實是「入」字)
楊寶興老先生寥落滄桑的吟唱,極具詩意:
https://youtu.be/hg_A48R-9RQ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