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談詩,我們談的其實是甚麼?——《詩》影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火車承載的問題是:假如在香港談詩,我們談的其實是甚麼?問題聽起來很玄,實際上電影內容很大一部分更像是詩人日常vlog,觀眾跟詩人黃燦然去補褲子,跟詩人廖偉棠去上課。沒有甚麼虛筆。大眾眼裡虛幻飄渺的詩,老老實實地被攤平在大屏幕上。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張欣怡

午後,一列小火車試探地向前發動,或許莽莽撞向牆壁,又或許引起一些注意。紀錄片《詩》裡最富詩意的隱喻,來自幾分童稚——詩人廖偉棠害羞的兒子Marcus,對正在拍攝的爸爸感到好奇,以車代人率先發出探問。這列被笑言為「超現實」的玩具火車,其實也在導演許鞍華手裡,輕輕推向觀眾。

火車承載的問題是:假如在香港談詩,我們談的其實是甚麼?問題聽起來很玄,實際上電影內容很大一部分更像是詩人日常vlog,觀眾跟詩人黃燦然去補褲子,跟詩人廖偉棠去上課。沒有甚麼虛筆。大眾眼裡虛幻飄渺的詩,老老實實地被攤平在大屏幕上。

詩人與尋詩者

從文字駛向影像,此類媒介轉換的文學紀錄片絕非新鮮事,光是近幾年,在台灣就有「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台灣男子葉石濤》等電影,在中國則有賈樟柯執導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前述的紀錄片多圍繞單一詩人、作家,或是並置幾位詩人、作家,從而建立影像結構。而《詩》卻是「三文治結構」,即開首的香港一眾前輩級詩人們約十分鐘的短訪片段,與結尾訪年輕詩人黃潤宇及導演許鞍華的片段,夾著最大篇幅的中段——拍攝兩位詩人黃燦然與廖偉棠的生活日常。如此近乎斷裂的結構,開啟了追尋的視角。而許鞍華在《詩》裡高度介入的拍攝手法,可說是直接且誠實地敞露:我也不懂,所以給你們看我怎麼找答案。詩性虛幻,就把它捋成尋覓的過程。於是,觀眾在《詩》裡時時看見她與詩人們對坐而談。她會冷不防向詩人黃燦然的觀點提出挑戰,又會在廖偉棠的講座結束後興沖沖地提問。除了導演,許鞍華還擔當了尋詩者的身分。

尋詩者有其開拓的空間,因尚未抵達意味著可被鬆動的距離。電影裡偶爾嵌入「詩意」片段——城市裡的碎片影像,如高樓間平行的天空、夜色暖燈裡的西服裁縫等(這部分是許鞍華的拿手好戲,空鏡有情),搭配詩人誦讀作品以及音樂人江逸天的配樂。這些詩作文本的再現,都是許鞍華以電影語言抵達「香港詩」的嘗試。過程中甚至不把作者本人視為解讀的權威,她在訪談裡分享自己曾為如何演繹黃燦然的詩作〈戀愛中的女人〉,而跟他爭辯,「我唔同佢拗,我唔會知。」(我不跟他爭辯的話,我不會知道。)(1)

詩人們表面上是被探問、發掘的對象,實際上,許鞍華與詩人們互為主體地呈現了詩在我城的切面。

在迫不得已之間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假如在香港談詩,我們談的其實是甚麼?

先定立錨點。電影之初,安排詩人西西、鄧阿藍、飲江、也斯、馬若與淮遠現身,或分享對詩的想法,或誦讀詩作,折疊時空地為觀眾鋪下一條歷史軌道。依循前輩們的錨點,觀眾也許會得出香港本土詩的風格——生活化、容納廣東話、都市感等特色作為答案。但電影顯然無意在此煞停。

繼續推進,便看到同樣從詩出發,走向卻截然不同的黃燦然與廖偉棠。他們二人更像是每位創作者心中的兩個極點:逃離世俗以文字作為唯一歸屬,或是積極介入社會實踐人文關懷。該朝向哪邊?創作者們內心都有這個古老的擺盪,然而詩人們在香港無論選擇哪邊,都將面臨某種迫不得已。

譬如迫不得已的「經濟流亡」,黃燦然此形容一出即惹得電影院哄堂大笑。笑聲過後卻無法反駁,我城裡的詩人必然屈於金融中心、商業大樓的陰霾底下。如黃燦然所言,詩人「本身精神很高,但他的身體是很世俗。」(2)買新褲子要錢,飽餐一頓牛排也要錢。在高度資本主義化的香港裡,潛心煉詩的選擇會遭俗世加速磨蝕,因而走向避世一途。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的香港,避世的取態未必討喜。但戲裡黃燦然談詩的真誠始終讓人敬服,與其說他是脫離社會,倒不如說他脫離的是現下的社會。這是一種強大的信念——他的詩是要活在他死後的,可以說,這近乎漢娜·鄂蘭形容班雅明那種,對自己身處時代的「生疏」(inexperience)。

廖偉棠面臨的,則是畫面模糊的迫不得已。畫面指的是電影中保衛皇后碼頭的片段,以及更多。影像當然本是清晰可見的,放到觀眾眼裡時,卻光影散亂,只餘聲囂可傳遞。這是近幾年香港人心照不宣的迫不得已。廖偉棠把責任看得重,擔當父親擔當老師擔當知識分子擔當詩人,即使疫情期間,日子仍然過得自律且緊湊。他是積極介入社會的詩人典範,從前他把自己放在現場,到了台灣授課,仍然絮絮講解策蘭及布萊希特(作為他詩課的學生,我可以親證他講述兩位詩人時,總是說得肉緊。)而一個連詩集也會被下架的城市,注定要讓這樣煮雨焚風的詩人揪心又疲憊,如同那些模糊影像裡的吶喊。

但是,迫不得已,就是電影反覆在城裡尋詩的答案嗎?

《詩》的亮光最後灑在黃潤宇和許鞍華身上。無論是黃潤宇提及把詩寄給獄中人的眼淚,抑或許鞍華明知題材小眾,仍想把紀錄片拍出來的心念,恰恰是「詩」的力量。在迫不得已之間生發。那就像是,《生命之詩》裡美子拾起地上熟爛甜杏的瞬間。超越現實的瞬間。


(1) https://youtu.be/SX1c1o7FVkI?si=-aW65lpoHSckEsZz

(2) 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30709/1688840510358/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窮一生的詩-許鞍華與黃燦然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完美證供》:我在自己的法庭反覆敲問自身——訪演員蘇玉華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