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以詩作觀景窗,觀看決鬥:陳柏煜╳蕭詒徽《決鬥那天》對談及競技歌牌側記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以詩直搗亦敵亦(炮)友同志情慾關係的《決鬥那天》,指向「決鬥」(或大幹一場)後,遺留現場令人不忍道破的寂寥。然而,詩集中不見肉體的對決與高漲情緒/情慾,僅見日常物件被戀物般的佈/擱置在事發現場,暗示讀者務必仔細留意現場物證,推敲不知去向的事主及決鬥事發經過。
競技歌牌決鬥中!參賽者是詩人陳柏煜(中)與蕭詒徽(左),由《決鬥那天》執行主編羅珊珊(右)擔任讀手。(本文照片皆由現流冊店提供)

撰文|魏芳妤(政大台文所研究生)

詩人陳柏煜拘謹靦腆,外表沉靜,詩作文字意象卻讓讀者血液沸騰。近日出版的詩集《決鬥那天》,書腰文案這麼寫:「愛人即仇人 一鏡到底/敵意含欲望 一觸即發」,彰顯敵友身分矛盾共存的緊繃感。

新書分享會辦在9月中旬的大熱天,讀者魚貫擠入現流冊店。陳柏煜頂著與詩集封面視覺相應的粉色頭髮現身,詩人作家蕭詒徽也應邀前來。兩人以「理想敵人」為主題交流彼此的文學觀,亦透過蕭詒徽為《決鬥那天》精心設計製作的限定特典歌牌「Karuta」一較高下。(台下讀者大驚喜:「難道今天就是決鬥那天(嗎)!」)

在進入緊張的歌牌激戰回顧前,陳柏煜與蕭詒徽先各自分享對於「決鬥」的觀察與想像。

以詩直搗亦敵亦(炮)友的情慾

陳柏煜認為,詩集有如觀景窗般的存在,讓人能遠距觀看不同時態發生的紛爭或糾葛。陳柏煜說起自身經驗。那天,他與伴侶一同登山,到山頂歇息時,看到遠遠有兩個男人在爭執,「距離很遠,聽不到聲音。」他定睛久看,猶如看到自己就是其中一人,與伴侶佇立山頂,在藍天白雲下拋擲言語及情緒,相互決鬥。

這樣的視角轉換與投射,讓陳柏煜決意採用「決鬥那天」而非「決鬥日」來命名詩集。決鬥可能即將到來,也可能已然發生於過去。旁觀者亦可能曾是劍拔弩張的決鬥者,不過間隔著觀景窗這扇安全屏障,時空與心理距離皆被拉長,化作緊貼在窗格後的那隻眼睛,置身事外地凝看決鬥進程。

不過,現實中沒人能保有超然無損。過往衝突有時潛移默化地規訓了身體,成為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避免摩擦的應對機制。然而,決鬥無所不在,遍布於日常生活的物事縫隙。蕭詒徽指出現代生活的決鬥極其隱微,過程受到抽象化與符號化,不再以肉身拼搏,決鬥彷彿被簡化成為分出勝負的過程機制。「人們與決鬥的距離看似越隔越遙遠,幾乎無關痛癢,但事實上,決鬥總是與命運相互糾葛,而每個人也都生活在遠處發生的各種決鬥結果之中。」蕭詒徽說。

陳柏煜延伸認為,損傷是現代決鬥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若要將損傷具象化,陳柏煜舉例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主角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婚事,向高利貸借債。沒想到高利貸者不要求利息,卻提出若借款逾期未還,安東尼奧就得割下自己身上一磅的肉為代價。這造成閱讀觀感強烈衝擊的一磅肉,除了濃縮展現決鬥的動態感,若真割下了,其存在也能作為追溯衝突發生的明證。

以詩直搗亦敵亦(炮)友同志情慾關係的《決鬥那天》,指向「決鬥」(或大幹一場)後,遺留現場令人不忍道破的寂寥。然而,詩集中不見肉體的對決與高漲情緒/情慾,僅見日常物件被戀物般的佈/擱置在事發現場,暗示讀者務必仔細留意現場物證,推敲不知去向的事主及決鬥事發經過。讓人不禁聯想:這本詩集的字字句句,會不會正是陳柏煜以思維作利刃,剜下後以文字陳列經驗過的各種損傷?

決鬥現場的殘餘氣味,指向尚未結束的痛覺

陳柏煜拿起詩集,為現場讀者說明《決鬥那天》美術設計吳睿哲如何透過裝幀巧思,精準地呈現出決鬥的明示與暗喻。他解釋:「書封即是一個圍觀決鬥的現場,但圍觀的目標對象卻被抽掉了。」鮮豔粉色眾人,摩肩擦踵地圍成圈像在旁觀決鬥,若細看,卻會察覺應處於中央、彼此對峙的決鬥者卻一片空白。如果將外層粉色書衣拆掉,將書放平攤開,才會發現兩條相互交纏的狗項圈,「那就是決鬥的現場」。

除了視覺表達,陳柏煜在詩作中也透過氣味的嗅覺描述,作為有人觀望決鬥正在或曾經發生的「觀景窗」,指向決鬥結束後延續的傷痕或痛覺。比如:

搜尋一個
同樣俊美同樣年輕同樣壯碩
的青年
約定在惡地見面
像狗,從氣味判別彼此
當下就明瞭
誰在日落之前
會提走誰的頭顱。

——〈雕像的背面〉(節錄)

與仇人製造太多桃色新聞。
理念與肢體衝突仍然是俊逸的。
我的房間保留你的把手,沿著把手攀爬會通往遠方的惡地。
扭動的銀色緞帶正替人們解決問題。
我的水管不時被打破因此我也打破別人的水管。
哦遠方的惡地。
那是你與我小題大作的老地方。
斑鳩低空飛過菅芒與沙石。
很遺憾我們有了共識。
出神的狗被各自帶回。
氣味還在現場。

——〈決鬥當天〉(節錄)

此外,詩集中的〈瀑布〉、〈綠線〉也都暗藏玄機。陳柏煜表示:「這兩首詩都是發生了不愉快的性經驗,但卻沒有明說兩個人的關係,僅止於留在現場的氣味。」像靜默的龐貝城遺址,作家韓江《永不告別》書中濟州四三事件遺老的集體沉默,如同望向時間淘洗過後的空白。

靠在飯店冰冷的鏡子上
我想著一個殘忍的問題

聽說把渦蟲切一半
左邊會生出右邊
右邊會生出左邊
被斬首的
會重新生出腦袋

我想趁尚未恢復意識前
在你的身上畫一道綠線

彷彿使乳牛身軀不規則的色塊
彷彿口中對折的口香糖

想讓那綠線深深
揉進你肉色饅頭般的身體
局部的你會抗議局部的你
然而沒有任何局部能把責任釐清

——〈綠線〉節錄

然而將詩的觀景窗移至空白處,總會有些讀者敏銳察覺到事發的氣味或痕跡,有些讀者則一無所獲。蕭詒徽分析,這也許是閱讀上「靜摩擦力」的問題。

原來,讀詩還與物理學有關?

➤閱讀的靜摩擦力/創作風格的落差感

翻開物理課本:當兩物體有發生相對運動的傾向,在接觸面間會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靜摩擦力。兩物體接觸後欲動而未動,不斷增加欲滑動方向的外力,運動的瞬間靜摩擦力達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即是最小啟動力),物體即開始運動。

蕭詒徽說:「當我們在閱讀某個內容的時候,好像都必須要經歷一個跨越靜摩擦力的過程,才能夠順暢往下閱讀。」對蕭詒徽而言,假設句子缺乏人稱指涉,或者故事情節並非按時間順序安排,便屬於靜摩擦力較大的作品。蕭詒徽笑著補充,本日登場的競技歌牌,亦是他叛逆地節選出靜摩擦力係數較大的詩作製成。

讓我們暫且將「跨越靜摩擦力的過程」稱之為閱讀理解的門檻。對此,陳柏煜有什麼看法?「就像幼兒教育有兩派別,一派是要以小朋友的方式跟小朋友講話,另一派是用大人的方式和小朋友說話,那我是非常偏好用大人的方式。」陳柏煜對作品和讀者充滿信心,不甘願寫「放水」的詩來迎合讀者。

不過,陳柏煜仍在《決鬥那天》保存不同風格的嘗試,比如文風甜美,抒情程度逼近飲冰室茶集包裝詩的〈願意的五月〉,「那首詩在詩集中顯然是個奇葩。而出現落差的時候,諷刺感(irony)就會出現,」陳柏煜接著補充:「那個諷刺不一定是針對某種風格的諷刺,其實更是跟自己風格的對話以及落差的對比。」

你的手捏著筆,捏著詩
詩捏著戀愛。願意的五月把信捏成樂團

寫字桌上淺綠的立扇
(曖昧,句子因為窗花曖昧)
紙隨著它浮起來、落下來
你細小地流著汗。戀愛是枚很好的浮水印

——〈願意的五月〉節錄

有趣的是,這份帶有諷刺的落差感,也能見於蕭詒徽的創作。陳柏煜分析,蕭詒徽採用近似於函數公式的創作方法,表面看似機械冰冷,底蘊卻有著濃厚的浪漫人文主義色彩。陳柏煜認為自己的創作和蕭詒徽的作品並不相近,也非處於相反的對峙點,「不過我們在創作企圖關懷的(面向)卻非常類似。」兩人對於遊戲的隨機性、機械設置、數學公式規律都有些著迷,因此在對方作品中看見了某種程度的相似。

一旁的蕭詒徽忍不住笑了:「這場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被柏煜看穿。」他分享自己曾寫過一首用數學公式運算得出的詩,「現在看起來覺得很尷尬,但它完全就是在詩裡面做函數。」

陳柏煜提到〈Mori(消歧義)〉一詩,神情慧黠地說:「『詩人是反向被機械創造的』,彷彿詞彙作為一台電梯,機械地把人給吞噬了,對我來說非常的迷人。」而電梯向上運輸的哲學涵義,恰好能作為自己和蕭詒徽在創作路線上差異的隱喻。

橘紅色的電梯隱蔽於死巷
按「向上」,箱子打開時不猶豫地走進去
我被包覆在一個詞裡面
我被包覆在「向上」的運輸中
詩人是反向被機械創造的。)

——〈Mori(消歧義)〉節選

➤亦敵亦友(frenemy)理想敵人

接近尾聲,蕭詒徽微笑形容:「今天感覺有點像兩位個性耿直堅持的美國隊長在對談,彼此互不妥協。」這與陳柏煜對理想敵人的終極想像不謀而合。他提到詩作〈扭結〉這句:「他是長得與我最相似的壞人」。雖然「我」彷彿是兩人之中的好人,卻也難保自己可能在某些時候成為「他」這樣的壞人。

一如奇異的悖論:無愛不生恨,黑粉才是真愛,近距離決鬥對象往往是愛人。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恐怕是彼此試探、激賞、相互競爭的亦敵亦友。

曾獲2011年普立茲評論獎的藝評家賽巴斯欽・斯密(Sebastian Smee),曾以非虛構寫作《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The Art of Rivalry),娓娓道出佛洛依德與培根、馬蒂斯與畢卡索等4組藝術家之間,亦敵亦友(frenemy)的微妙關係張力。經詢問,陳柏煜大方表示詩集英文書名The Art of Rivalry確實取自《藝敵藝友》原書名,表達致意。他眨了眨眼,調皮說道:「不過好像都沒有人發現這個彩蛋,連我的編輯都不知道。」

文藝界除了相互傷害、輾壓對手的筆戰外,有沒有殺傷力更低的決鬥方式呢?

蕭詒徽在讀《決鬥那天》過程中,聯想到源自古代日本宮廷的競技歌牌遊戲(競技かるた),「競技歌牌一方面很文雅,它是用詩的字句所構成的,但另一方面,遊戲的過程又有點粗暴。」猶如文學版的撲克牌遊戲心臟病。

他引述《遊戲王》作者高橋和希的說法:「卡片決鬥作為一種儀式,而儀式不僅決定了勝負,同時也決定了每位決鬥者未來發展的命運。」這日蕭詒徽的任務不只是對談者,還身懷自製的「競技歌牌」要來與陳柏煜展★開★決★鬥。

➤競技歌牌決鬥,ready go!

蕭詒徽特製的限定特典歌牌「Karuta」,從兩人各自的詩集《決鬥那天》與《鼻音少女賈桂琳》分別擷取16首詩作,重新剪裁、編排製成。內容包含 64 張卡牌,其中32 張「讀牌」可與 32 張「歌牌」組成詩的內容,可實際作為日本競技歌牌遊玩牌組。

被稱作「榻榻米上的格鬥技」的競技歌牌,決鬥過程不用拔槍、不用揮汗流血,致勝關鍵是決鬥者的記憶力與反應手速。

遊戲規則如下:需一位讀手(《決鬥那天》執行主編羅珊珊)、兩位參賽者(陳柏煜、蕭詒徽),「讀牌」由讀手持有,「歌牌」則每列三張鋪於平面。當讀手朗誦印有詩作上半段的讀牌,參賽者必須根據聽到的內容,在最短時間內搶奪呼應詩作下半段的歌牌,最先將靠近自己的牌陣清空者便勝出。

那麼準備好,遊戲(決鬥)開始,嗶——。(吹哨聲響起)


第一回合
 蕭 : 陳  
 0:0

「他們就是這樣在花園裡走來走去⋯⋯」讀手羅珊珊語未畢,蕭詒徽的手已經快速越過桌子中線,成功奪牌。「〈通常我們譴責園丁〉,對不對?」,面帶從容微笑的參賽者蕭詒徽先拿下一分。


第二回合
 蕭 : 陳  
 1:0

「不知受甚麼指使/鍵入『剔透的腦袋』搜尋圖片——/最快抵達的是⋯⋯」(〈寫真〉)。陳柏煜出手不動聲色,獲得一分。目前局勢呈平手。緊張緊張!刺激刺激!


第三回合
 蕭 : 陳  
 1:1

「橘紅色的電梯隱蔽於死巷/按「向上」,箱子打開時⋯⋯」(〈 Mori(消歧義)〉)。陳柏煜又奪得一分,比數來到二比一,賽況陷入膠著,對決的高潮即將來臨。


第四回合
 蕭 : 陳  
 1:2

「憂愁的今夜之我向(樓下)⋯⋯」(〈薄荷夜〉)。陳柏煜趁勝追擊,穩住了自己的比數優勢,勝負似乎已經揭曉。


第五回合
 蕭 : 陳  
 1:3

「一具在動物園/一具在昨天/另一具還活著⋯⋯」(〈屍體三具〉)。蕭詒徽拿下這局,但最後仍以區區一分之差,輸給陳柏煜。


.....☆ 決鬥結束 ☆  .....
       蕭 : 陳  
       2 : 3  (win★)

比賽(決鬥)以3:2結束。陳柏煜以1分之遙勝出,不過,雙方選手遇到自己的詩都沒有失分漏氣,順順贏得每一分,可喜可賀。●

決鬥那天
作者:陳柏煜
出版: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柏煜

1993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木樓合唱團、木色歌手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二獎(當屆首獎從缺),雲門「流浪者計畫」、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作品多次入選年度文選。著有散文與評論、訪談文集《科學家》,詩集《陳柏煜詩集mini me》,散文集《弄泡泡的人》。譯作《夏季雪》。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