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地與海洋東南亞之間:申遺中的宋卡簡史與福建裔吳氏家族
泰國國土廣袤,官方區分的中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南部等各大區域幾乎都與他國接壤,歷史上或屬同一個文化圈或為同一個王國,語言、飲食、宗教、風俗等彼此影響互容。
其中位於馬來西亞半島上的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關係密切,許多府的宗教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亦有為數眾多的馬來族裔人群,和泰國其他區域信奉上座部佛教大不相同。
此區域也是華人聚集之處,以南部最為台灣朋友所知的普吉府為例,18-19世紀普吉錫礦業發展,吸引大量華人前往,形成了泰國最大的華人聚集地。
近期以設計美學逐漸為人所知並積極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宋卡便位於上述的泰南地理歷史環境中,但特別的是如果東南亞可以分為陸地東南亞(上座部佛教信仰為主)和海洋東南亞(伊斯蘭信仰為主),宋卡可說正位於兩者的交界點。
宋卡府以北是泰國南部佛教重鎮洛坤府,以南則是歷史上伊斯蘭教育機構高度發展的北大年府。宋卡的近代史幾乎就是當地統治者與暹羅中央政府、洛坤、北大年與時不時交戰的緬甸互動交織而成。
申請世界遺產中的宋卡
今年(2024)4月,泰國政府正式向UNESCO提報,將「宋卡及其相關潟湖定居點(Songkhla and its Associated Lagoon Settlements)」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暫定清單中。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專家審核過程,至於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是否真的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前仍然未知。
宋卡湖是東南亞第二大淡水湖,連接著泰國灣的出海口。從UNESCO網站中看到申遺的區域範圍為「宋卡及其相關潟湖定居點」,其實這些定居點大概反映了宋卡行政中心的遷移,亦為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四個區域:
(1) Phang Yang、Pha Kho和Si Yang古鎮,包括其相關考古遺址
(2) Sathing Phra古鎮
(3) Singora在Khao Daeng和Laem Son的防禦工事
(4) 位於Bo Yang的宋卡老城區 (現宋卡府所在地)
其中(1)和(2)偏向考古遺跡,較有歷史紀錄留存的是(3)和(4)。
以下是沒有按照比例尺大致畫出的暹羅與宋卡歷史發展沿革,同時附上台灣與中國的同期對照。
Singora穆斯林蘇丹國
宋卡在過去的文獻上被稱為”Singora”,是「獅城」之意,可能是因為15-16世紀航行至此的水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出海口前長得像獅子的兩座島嶼,現在被稱為貓島和鼠島。
17世紀時有位穆斯林在宋卡湖畔的紅山 (Khao Daeng)建立政體「Singora蘇丹國」(圖三中的1)。這位蘇丹國王的身分不詳,有說法是來自波斯、也有據說是來自爪哇。Singora蘇丹國為當時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的附庸,但和阿瑜陀耶不同,蘇丹國採取免稅政策以招攬英、法、荷蘭等歐洲國家前來貿易。商業發展讓蘇丹國日益繁榮,傳到第二代蘇丹蘇萊曼時開始爭取更獨立於阿瑜陀耶的角色,也成為雙方戰爭衝突的起因。
由於Singora蘇丹國免稅貿易的誘因太大,在和阿瑜陀耶爭戰期間,歐洲國家多數採取兩面政策,表面上支持阿瑜陀耶,私下卻也提供武力和人力協助蘇丹國抵抗。當時因為參與戰爭而喪命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仍長眠在宋卡土地。宋卡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中也可看到印有荷蘭東印度公司徽章(VOC)的大砲真品,上面甚至刻下了大砲的製造區域和製造工匠姓名。
但最終阿瑜陀耶仍在1685年攻破蘇丹國。上述宋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三個定居點Khao Daeng防禦工事,正是蘇丹國抵抗阿瑜陀耶的遺跡。
吞武里王與吳氏王國崛起
在Singora蘇丹國和阿瑜陀耶征戰期間,居民逐漸逃難至宋卡湖畔的Laem Son (圖三中的2)並形成新的定居點。阿瑜陀耶也在連年與緬甸的戰爭中於1767年滅亡,其後由具潮州華人血統的鄭信驅逐緬甸並定都於現今昭披耶河西岸的吞武里,開啟了新的吞武里王朝。
在這段朝代交替,戰亂頻仍的中央權力真空期間,各區域都出現了領導人並宣稱自己才是主權者,泰南的洛坤也在此之列,鄭信因而在1769年南下鎮壓洛坤。
南下征服戰爭期間,來自福建澄海的吳讓主動晉見,並向鄭信獻上所有身家,包含妻子、兒子、僕人和財產,希望以年繳稅銀50斤的代價承包宋卡湖上四島與五島的專屬燕窩開採權,也許是剛登基正需要人才晉用與財務稅收,鄭信僅收下部分財產並允諾吳讓所求。
吳讓經營有方,1775年被鄭信封為Chao Muang,意為「城主」,府署就設在Laem Son (圖三中的2,亦為申遺中的第三個定居點) ,從此開啟吳氏家族在宋卡約130年世襲八代的統治(1778-1904)。
吳氏宋卡城主前四代戰功彪炳,尤其第四代吳志生的剽悍作風更被稱為「宋卡虎王」。除了協助中央抵禦緬甸入侵之外,同時也是暹羅中央牽制洛坤和壓制北大年叛亂的主要力量。而在宋卡和北大年之外,現在馬來西亞北部的吉蘭丹、登加樓、吉打、玻璃市等地在當時也都隸屬吳氏王國管轄。雖為暹羅王國附庸,但擁有獨立的軍事行政權,甚至也發行自己的貨幣。
吳氏家族一直深受暹羅中央信賴,歷代也將男性送至中央擔任泰王內侍,或將女兒嫁入王室為妃,以鞏固吳氏家族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也許是新興起的貴族家族,因而需要更積極表達對中央的忠誠。
在Laem Son發展至吳氏第四代後,因應城區狹窄不敷使用,曼谷王朝拉瑪三世下令將宋卡行政中心遷移至現在宋卡府的所在地Bo Yang(申遺中的第4個定居點),也是目前觀光客前往宋卡時必去的宋卡老街一帶。
第四代城主吳志生在Bo Yang建立了城隍廟,拉瑪三世御賜由檀香木製成的宋卡城市柱安放在城隍廟內,可見對華人與吳氏家族的重視。只是原先的城市柱已腐朽,目前城隍廟中安放的城市柱是1917年重修廟宇時另外更換的。城隍廟正殿匾額「永奠宋邦」,也可看出吳氏家族自視為宋卡國主的心思。
城隍廟另設有華僑公學和宋卡福建會館,筆者詢問工作人員後得知此處有中文課程,是聘請來自中國的老師前來授課。
老街附近的宋卡歷史博物館是吳氏舊宅改建,但曾經重建過,因此目前整體看起來相當新穎。館內藏有大量吳氏家族的精緻收藏,以及舊宅邸曾使用的木雕門片,反映了吳氏的富貴與奢華。
吳氏家族在1913年6月27日被拉瑪六世賜姓「Na Songkhla」(意為:來自 宋卡),宋卡字樣直接嵌入姓氏之中,可見他們在宋卡的地位。家族開枝散葉人數眾多,至今仍有不少成員活躍在泰國政壇或商業世界。
他們甚至成立了家族官方網站,作為聯繫成員之用。網頁中除了詳述八代城主功績之外,也列出不少活躍的後代成員,疫情期間也鼓勵成員們分享家族故事以凝聚族人認同。
在被賜姓的6月27日前後會舉辦「宋卡皇家姓氏日」系列活動,眾多成員會齊聚在曼谷的吳氏家族寺廟Wat Suthiwararam舉辦功德紀念法會。拜科技進步所賜,法會甚至會在Facebook上直播讓更多族人參與。
曼谷知名廚藝學校Wandee Culinary Art School的創辦人Wandee女士這幾日過身,她的姓氏即為Na Songkhla,雖然筆者目前沒有找到相關資料,但也許亦為吳氏家族後人。
〈參考文獻〉
吳翊麟(1985)。暹南別錄。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Srisu.porn Choungsakul(2006),THE ROLE OF CHINESE TRADERS ON THE GROWTH OF SONGKHLA, 1775-1912,Manusya, Journal of Humanities,9(2),44-65。
黃素芳(2012),吞武里王朝時期的泰國華人社會及其特點,廣東工業大學學報,12(6),72-76。
黑田景子(2014) ,ソンクラーの発展とパタニの衰退-19世紀におけるマレー半島部港市の淘汰と海路の再編-,Cultural science reports of Kagoshima University,79,9-26。
Benjamin J.Q. Khoo and Graham H. Dalrymple (2023),Reappraising the Narrative of Dato Mogul and Singora’s Early History,Trans-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of Southeast Asia,2023,1-15。
UNESCO, “Songkhla and its Associated Lagoon Settlements”
The Songkhla National Museum
Thailand: Songkhla (宋卡)& Na Songkhla family
吳氏家族官方網站
ต้นธารสกุลวงศ์ “ณ สงขลา”จากพ่อค้าชาวจีน สู่เจ้าเมืองสงขลา สืบตระกูลนานกว่า 300 ปี
宋卡國立博物館展示內容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