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六期」第二天 萬籟俱寂的原野之外,是自由
最一開始,都是一樣的吧
先是在家裡,看著父母忙進忙出,和手足打鬧;然後是坐在教室裡,聽著老師講課,和同學互動,在班級中找到一群可以共享校園生活和秘密的夥伴,然後是換班、升上高年級,這個過程又再重來一遍。我們稍微出讓了一點自我的邊界,換得學生時期的安穩度日,像是穴居動物,靠在一起取暖便足矣。
在那短暫的時光中,天是不會塌下來的,雙腳所踩的地面是不會動搖的,一切都是純粹而美好的。
時間的河把我們暫時聚集在一起,大小相近的鵝卵石,不仔細看,各個都差異不大。而同時也是時間的河,在沖刷聚積的過程中,慢慢的,鵝卵石們開始有了形狀、顏色、紋路的不同。
我在成長的路途上,慢慢地描摹出自己的輪廓,也慢慢地,意識到很多東西開始出現了分岔。河床的鵝卵石又再次開始滾動,這次,大家所要到達的地方已經不盡然相同。
大學時期,我經常待在圖書館,小小的個人空間令我感到安心。我像是發瘋似的讀著各種書,其中村上春樹書中所傳遞出的孤獨和自由,本能地吸引著我。一個人游著泳,一個人閱讀和聽唱片,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吃午餐,一個人穿梭在外在的喧囂中,有時為之所困,有時不為所動。那些文字化成種子,悄悄的種在我的心裡。
大學時的人際關係並不容易,課堂、社團、宿舍,全部都倏忽變化著。這個人在此刻是在的,一個小時後我們是分開的,那個人在我們一起打球時是在的,回家後我們又是分開的,在社群媒體上是在的,到了見面時又是分開的。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我經常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焦慮中,並且經常感到疑惑、孤獨。
閱讀的時候不同。在心流的閱讀狀態中,我把雜亂的思緒輕輕拉出,有耐心地層層撥開,編成一串有規律條理的絲線。在書中,我得到大量的安靜,原本四處飄蕩的想法逐漸落地,我感覺自己又是自己了。
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地,我開始察覺到,身邊有人偶爾令我煩躁。
不論是家人、最好的朋友或伴侶,我有時希望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
這個想法讓我驚訝,因為過去的我向來是害怕孤獨的,擔心分組時被剩下來,擔心一個人吃飯被人盯著看,擔心一個人去逛街和看電影,擔心自己一個人終老。並且,人不是社交動物嗎?不是每個人都渴望連結嗎?為什麼我反而渴望脫離群體呢?
我仍照常和家人、朋友、同事、伴侶互動,忍耐著有時升起的不適和排拒感,知道只要不理會就會過去。我也知道,即便懷抱著這樣的疑惑,也可以度過這一生,這樣的感受並不是惡性腫瘤,並沒有即刻切除的必要,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言行,不必強迫自己不去想或做。
但我同時也知道,那樣的感受不會消失,因為種子已經種下,並且正在萌芽。我會不斷渴求著一個人的時光,一個人寫作、閱讀、開車到很遠的地方、聽著自己鍾愛的音樂清單、買菜煮飯,又或者什麼也不做就只是待在房間。不需要講話,不需要觀察對方的表情,不需要絞盡腦汁思考怎麼應對,不需要為了莫名其妙的原因道歉,不需要因為正當的理由而內疚,不再被他人的情緒擾動自己的內在狀態,也不再需要他人。
原來我追求的是極致的安靜,極致的自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