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家國】論陸華的錯誤認知

煮鶴焚琴
·
·
IPFS
·


(太初庚子七月十七;藏歷鐵鼠七月十七;希吉來歷一四四二正月十六)

目前,北京共和政府對內宣導,以中美關係為主線。但在此一重要議題上,普通國人所表現出的無知、無畏、無底線,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單單打嘴炮批判,意義不大。須以之為觀察對象,細細分析,才能令人知曉此中因果。本文擇取「美國為何總要和中國鬧矛盾?」微信爆款文章一篇,從中提取命題數個,逐一評析。

命題之一:中美兩國如何相處,決定了世界的格局、走勢。

何謂「世界的格局和走勢(代之以甲)」?以聯合國安理會觀之,甲以五個主權國家為主體,並非中美兩國所能決定。以科教領域觀之,中國仍處於二三流地位,甲實際上由美英、德法、日本來決定,中國充其量不過堪堪強於印度。以文明文化領域觀之,甲仍由基督—伊斯蘭文化統領,亞東文化、印度文化、內亞文化、非洲文化,均未發展出現代性。以經濟循環觀之,中國僅僅是最大的生產商,深深嵌入世界市場。中美兩國如何相處,無法影響以上任何一種對甲的理解。反而是處於世界中心的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影響甲、改變甲。

命題之二:二戰之後,中美之間一直維持著一個大體上的平衡。

二戰之後的中美關係,前一段是指美國聯邦政府與台北國民政府之關係,後一段是指美國聯邦政府與北京共和政府之關係。如果否認此點,認為中美關係僅指美國聯邦政府與北京共和政府之關係,那麼,中美關係是從敵對到和平。朝鮮半島戰爭,無法作為證據來證明所謂兩國之間的平衡性,而僅能證明那段時期兩國關係的種類屬性,即戰爭關係或者敵對關係。而這一屬性,實是以兩大陣營的大體平衡為前提,卻並非中美平衡。

命題之三:和平狀態維持得越久,矛盾就越多。

英美和平、兩德和平、俄歐和平,矛盾從何而來?這一命題背後隱藏的前提是,人人都以殺死其他人為不言自明之真理。而這竟已成為陸華對美國的基本認知了——必須幹掉美國。

命題之四: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是美國一貫的警戒線(蘇聯、日本為例)。

蘇聯和日本的所謂失敗,是否是其自身因素為重?難道任何事件,都是美國人的陰謀?蘇聯解體,人民生活水平是否下降,值得考察。日本大跌,是否影響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已有定論。如果確屬美國人的陰謀,為何不早早把其他國家全部征服,而要放任對方發展?這一命題仍舊建立在將美國作為敵人的假想邏輯之上。

命題之五:中國人民的勞動血汗都被美國通過金融霸權捲跑了。不打破美國霸權,中國人民的基本福利也得不到保障或者保障不充分。

世界經濟分工體系,當然有其內在的固有矛盾。但是,中國人民之生活,不是源出於中國自身?為何住房、社保、教育、醫療、養老,難上加難?為何戶籍制度仍舊持續運轉?為何生育亦要國家計劃?這跟美國人有關係嗎?勞動血汗到底是由誰剝奪?哪些陸華看不起的國家,為何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都做得更好?比中美都要好。美國人的日子相對更加好過,不是因為美國人的奮鬥拼搏?美國人何時捲跑了中國人民的勞動血汗了?如果不希望跟美國人做生意,為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向伊朗和朝鮮學習,消除美國人捲跑中國人民勞動血汗之可能性,豈不是更能彰顯我方的強盛?實踐已經證明,不跟世界合作,沒有美好生活,只會越過越差。

命題之六:今天的中國是有力量的,可以在金融、軍事、科技這三方面持續發力,繼而取代美國。中國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在空間上對西方意識形態形成一定的擠壓」。

基本假設乃是,力大者可為所欲為。金融方面,以亞投行、一帶一路、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等為例。軍事方面,以航空母艦、南海島礁建設、軍隊體制改革、七十年大閱兵為例。科技方面,以科研經費投入為例。但是,以上設想的實施效果究竟如何?路是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了?跟周邊國家的關係,是越過越好了,還是越過越差了?其他人,究竟是更願意跟中國走了,還是依舊跟美國走?

命題之七: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只有中國。

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個偽命題。行動由個體匯聚。只要單一主體的行動,能夠順應社會結構,便會自發組織起一張聯動網絡,最終的巨大變化自然浮現。世界市場、勞動分工、物流供應、信息傳遞,無不是由一個個單一主體的行為匯合聚集而成。萬不能以一聲號召的存在,忽視了無數人辛勤勞作之功。而在其中任一環節,從日常實施到反思評價,從總體決策到結構搭建,其實也就是數人到十數人討論的結果。北京共和政府在宣傳中所標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無非是將人當作了工具,而沒能發揮出那些工具人的創造性來。

陸華的錯誤認知

陸華的認知錯誤,體現在:一、認為國之存在是個體生存的前提;二、要生存,必須磨滅道德善;三、力量代表一切,有力為所欲為。形成此類錯誤認知的緣由,是因為缺乏換位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在壓制言論自由、消滅思想創新的社會,無法輕易獲得。

(庚子甲申庚戌。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