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打開耳朵,閱讀聲音──記「尋人・西門少女」聲音工作坊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2022文學櫥窗「尋人.西門少女」特展,試圖透過聲音重新詮釋以視覺為理解途徑的文字,營造專屬於文學的「聲音劇場」,利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呈現地景與文學交融的樣貌。此次聲音工作坊講師余欣蓓(心陪有聲負責人)帶領參與者採集聲音,就地開始,眾人猶如一群聽覺的初生兒,學習如何重新使用耳朵,並藉由集體創作,紀念這一天,朝其飛奔而去的聲音。
「尋人.西門少女」聲音工作坊學員採集聲音過程。(賴小路攝影)
編按:西門紅樓自7月20日至12月31日,舉辦2022文學櫥窗「尋人.西門少女」特展,精選出5位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學讀本,打造出屬於西門町獨有的文學地景。展場空間除了還原西門經典地標如野人咖啡室、萬年大樓等,另也委由心陪有聲製作,將文學作品轉譯為聲音文本,於展間播放。10月上旬,心陪有聲負責人余欣蓓帶領學員穿梭於西門町的城市巷弄,體驗打開聽覺、細細尋找閱讀文學作品的另一種可能,本文是現場記要。

活動側記:徐嘉君/文字整理:洪啟軒、趙俐雯/攝影:賴小路

聲音能立刻讓人墜入某種氛圍與情境,或憂愁、或輕快,是種強勢卻不失溫柔的媒介。文學也是如此。瘂弦〈如歌的行板〉開頭是這樣的:「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以充滿節奏的文字,帶出豐富的音樂性與美感,令人意會到:文字也可以表現聲音。然而聲音能夠令文學獲得新生嗎?以聽覺為主的聲音該如何表現以視覺為呈現的文字?

➤​打開耳朵,重作聽覺的初生兒

本次聲音工作坊的帶領講師是心陪有聲負責人余欣蓓,集合地點選在離西門紅樓不遠的飛地書店。聲音工作坊一開始,講師先邀請眾人張耳細聽所在空間釋出的訊息:冷氣的吹送聲、時鐘秒針行走的滴答聲、造型燈管發出的「滋滋滋」聲。因為豎耳聽,飛地書店變得異常寂靜,每個人因為聽而不自覺將面貌、重心移動到了耳朵,是安靜狀態裡的註記。參與者猶如一群聽覺的初生兒,學習如何重新使用耳朵。

余欣蓓分享,聲音工作者必須不斷建立資料庫,找到可相對應的聲音,也要學著細膩辨別不同聲音的細微差別。比如:戶外落在地上的雨聲和室內隔著玻璃窗聽見的雨聲,兩者是不同的;木門摩擦地板的開門聲,和鐵門碰撞地板的聲音,也是不同的。

此外,「聽見」、「採集」、「設計」作為聲音工作的三大階段,考驗的是三種不同層次的能力。透過實地採集單一聲音、後續擬聲製作等步驟,最後再憑藉後製混音、完成檔案,才可完整再現真實,還原現場。

講師余欣蓓

現場也播放「尋人.西門少女」特展中,由策展團隊所錄製,作家李桐豪朗讀林懷民撰寫的小說《蟬》。《蟬》的主要場景設定為早已在1970年歇業的野人咖啡──那是許多人未有機會前往造訪的場所,即使林懷民曾描述,當年位於地下室的野人咖啡,聲音悶著而低晃,這樣曖昧的形容,也只能供人憑空揣想。余欣蓓作為聲音創作者,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往前走,依靠想像加上詮釋的功力,憑藉聲音設計,打造出一座無具體形狀卻栩栩如真的野人咖啡。接著她也補充,這段聲音一共整整11軌,顯見聲音世界的繁複華麗。

➤​讓聲音成為故事的開始

余欣蓓還預先準備了許多聲音,讓學員談談被勾動與聯想的物事,接續播放第二個、第三個聲音,為這聲音賦予時空,生出完整的句子,接龍完成故事:「便利商店的迎客門鈴」、「鍋鏟在鍋子上撞擊」、「被拉長的貓叫聲」、「兩聲不明的撞擊」、「流水聲」,五段聲音最後被集體創作為懸疑的殺人情節。

此時,講師有如以聲音作為橋樑的心理師,以詩性的帶領,讓眾人探索內在的心靈世界,自由表態。余欣蓓認為,聲音本身就能串聯出完整的敘事,透過描述聲音文本所造成的主觀感受、回憶,或許最後再加入一點音樂,便成了富有文學性的聲音創作。

如同在活動一開始她所說的:「今天要帶著大家做一個聲音作品,然後我們帶著這份紀念品回家去。紀念這一天,為我們飛奔而來的聲音。」這也是聲音工作坊的核心──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耳朵和心,如何被打開,也如何被精準接納。

➤​集體創作出回憶的腳步聲

暖身完畢,準備出發採集前,余欣蓓只對學員說了兩個限定條件:「戶外」、「長度30秒」。進行採集過程是一段無人聲的寧靜,學員彼此是不說話的,以免干擾聽覺。周遭聲音都被放大了。講師總在過程提醒大家「放慢速度」、「重視空隙」、「不要害怕空白」,適時讓耳朵休息,才能聽出更多的層次與內涵,可見她對人與聲音互動關係的想像,是浪漫且溫柔的。

學員A:聆聽話語外的城市變遷

我選擇的聲音是在西本願寺的中國婦女聊天聲。過去聽過一場由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分享的講座,他提到,以前在公園進行聲音採集時,收錄到的聲音是老人們的聊天聲,而現在他再次進行採集時,取而代之的是幫忙照顧老人的移工聊天聲。

這個現象觀察讓我印象深刻。因此,在工作坊實際進行戶外採集時,我特別留意到公園的聊天聲,可惜因為時間有限,除了採集外也很想多跟他們聊天,讓看似平凡的錄音內容,透過聲音背景的呈現更加立體,聆聽話語外的城市變遷。
學員B:疫情時代的聲音

老師帶我們觀察環境中的聲音,有人聽見燈管的吱吱聲、冷氣的運轉聲、時鐘的聲音、腳磨擦地板的聲音;我聽見打字聲、相機的喀擦聲、塑膠椅的摩擦聲,並且猜想,冰著許多啤酒的冰箱,是否有馬達運轉聲,藏在冷氣聲中?

老師放了許多聲音,讓大家玩故事接龍。很有趣,原來聲音可以這樣玩。又帶大家到戶外採集聲音。我用手機採集了:車聲、狗吠、鳥鳴、樹葉的沙沙聲、大媽講電話聲、走在水泥和石頭的聲音、狐獴叫聲、水管聲、小孩奔跑聲、鴿子飛起來的振翅聲、電風聲、唱片行聲、量體溫和噴酒精聲、蓋紀念章聲、廁所上鎖和沖馬桶聲、玩具店各種玩具的音樂和轉動聲、球池塑膠球碰撞聲、上樓梯的腳步聲。

回到書店,老師讓大家挑選一種聲音,和大家分享。有些同學選的聲音我也有錄到,有些則完全未觀察到。我選擇錄下的是自動測溫感應式酒精噴霧機發出的「溫度正常」。疫情期間,去哪裡都必須溫度正常,機械式的播報聲,是時代的聲音。
聲音工作坊學員自周遭環境中採集聲音。
學員C:喚起往日美好時光的季節之聲

每年我都會突然意識到蟬聲,才知道夏天真的來臨了。今天在西本願寺走動、採集聲音時,踩在落葉上,感受到季節開始轉換了,所以我採集的是踩落葉的聲音。這聲音不僅代表了季節的聲音,對我而言也有著特殊的記憶,讓我想起小時候,難得與家人到遙遠的森林遊玩,是開心又放鬆的美好時光。

我也會刻意地跟著每一片落葉往前走;採集的同時,想像它們各有不同的生長順序、有著不同的聲音。最後也藉由這個聲音送給大家一個祝福,經過疫情侵擾的2年,我們逐漸走出封閉的家、恢復日常,希望我們很快就能夠去到更遠的地方。

明明行走在相同路徑,被錄下與採集的20段聲音,主題面向卻各有不同。參與者持手機錄音,播放音檔時,都能明顯感覺到雜訊、不可控制的空氣振動聲。不過,余欣蓓認為,比起聲音本身的呈現,最重要的其實是「誰採了聲音」。採集者的意識與位置才是關鍵。

聲音採集的奇妙之處,就是越去「踩/採它」,反而越能被聽見。聲音工作坊即是一趟旅程,參與者採集屬於西門町的聲音,留下專屬的紀錄,讓心中的文學成為一段聲音,集體創作出回憶的腳步聲。

➤​當聲音作為文本,牽引閱讀的姿態

如果說閱讀需要被牽引,聲音則能站在一個「恰好的姿態」——指引但不下指令。西門紅樓2022文學櫥窗的「尋人.西門少女」特展的策展團隊,試圖透過聲音,重新詮釋以視覺為理解途徑的文字,營造出專屬於文學的「聲音劇場」。於是團隊與製作有聲書、聲音設計經驗頗豐的「心陪有聲」攜手合作,選定白先勇《孽子》、林懷民《蟬》、張郅忻《海市》、林佑軒《崩麗絲味》、寵物先生《虛擬街頭漂流記》著作中的部分文本,穿插人聲及環境音,打造出高度還原文學現場的「聲音劇場」。

團隊的企圖與想像,是透過年代不一的小說,突顯不同時空下,具有個別符號意義與象徵性的西門町。熟悉文本的讀者,能邊聆聽邊再次回味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同時感知視覺閱讀的腦中投影,與聲音劇場的巧思設計是否能搭配、呼應;另一方面,則是透過「聲音設計」接觸、引導從未閱讀過這些作品的新讀者,以聲音製作啟動感官,經驗文本所創造的世界。

展示至今(2022)年最末一天的「尋人.西門少女」特展,將文學的內心風景化為可供觀覽的櫥窗,呈現小說角色與文本景觀,利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讓來者得以一探地景與文學之間如何交融。此外,聲音製作也將增進參觀者對文本的詮釋與層次,藉聲音作為文學的眼睛,創造新體驗。在迎接新年之前,不妨來西門紅樓走走,展開全新的閱讀旅程。●(原文於 2022-12-17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西門紅樓「尋人.西門少女」特展

時間:2022.7.20(三)-2022.12.31(六)
地點:西門紅樓2樓(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展出時間:週二至週五11:00-20:00、週六11:00-22:00
週日11:00-21:30(每週一休館)
更多詳情請上:西門紅樓官網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