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術見香港個性

張少貞
·
(修改过)
·
IPFS
·
有性格的人通常吃較多苦,今天政權刻意用力碾平香港人個性,民間藝術卻隱隱然透出頑強。
大角嘴店舖關門後,大閘變為藝術品,右邊一幅是否「天若有情」的經典場面?

二零一九年後,多了拍下看見的人、物、風景,感覺香港以超快鏡前進,很多深刻歷史的細節急速消逝或被碾碎、磨掉,看似不足掛齒的細節,其實默默密密構建了香港,所以若有任何觸動我的畫面和時刻,都立即捕捉。

五年,常在心頭。

吉舖多,不是業主的好消息,正常政府更不想見到,但在各區發現,吉舖鐵閘卻變成街頭藝術的空間,業主的容忍度似較高了,沒有急於清理——或許因市道不佳,反正沒有買家租客,就隨他吧。去年在彌敦道瞥見一個吉舖的噴漆,立時停下腳步,不自禁微微昂首;數月後經過那地方,仍喊「香港人加油」,暗喜,心忖是否有高人襄助保護,奇怪怎麼沒消失。

麵包店結束多時,大閘成為藝術空間。

以我對香港街頭藝術的皮毛知識和觀察,塗鴉除了在中西區等多expats活躍的地方可以存活,向被視為破壞公物,不入官方認可之藝術,故塗鴉多見於荒廢空間及難到之處,猜測有關當局懶管,例如高速公路兩旁、準備拆卸的建築物,去年底藝術家陳勁輝被判刑毀,要賠償及判感化令。案件報道前我已在街頭看見該結金錢符號和自由的創作,讚嘆設計簡潔但含義豐富;近期在某個不起眼地方看見——也因為地點不起眼,才能倖存至今吧——多希望此藝術品有天像曾灶財書法受推崇。

香港藝術家陳勁輝的塗鴉。

儘管有此案件,我不覺得塗鴉減少了,繼續在多區看見,有些圖案甚至熟口熟面,懷疑是同一人創作;再見同一圖案,竟覺猶如見友人。

類似圖案(看上去覺得像手勢)在不同地區均看見。
佐敦寶靈街陳華記利器專門店鐵閘

此外,有些店舖似刻意讓大閘成為藝術天空,如佐敦寶靈街賣利器老店陳華記鐵閘噴畫,固然有宣傳之意,最近匆匆路過大角咀一條不明亮的街道,數個店舖大閘各是大幅創作,十分有型,其中一幅似是電影「天若有情」經典一幕,另一堵是「KINDNESS MATTERS」,霎時被懾住——這年頭,善良是我們最要保存的人性吧。

大角咀嘉善街店舖鐡閘創作,是否配合街道名稱?

順帶一提,大角咀嘉善街甜品店「想甜嚐甜」略有名氣,嚐了中式和西式甜品,覺得西式甜品較出色,我更欣賞他們的產品設計。

「想甜嚐甜」有「散水」(廣東話,解作道別)食品,此為外賣盒。

有性格的人通常吃較多苦,今天政權刻意用力碾平香港人個性,民間藝術卻隱隱然透出頑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