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孩」、「貓奴」以外,人類與動物的相處

AlvisSio
·
·
IPFS
·


一場令人擔憂不已的疫症,有千百種閱讀、分析的角度:有人談到了政治體制與抗疫之間的關係;有人看到了公共衛生的漏洞與可能的應對;有人看到了動物在其中的身影與吶喊 — — 不論是被認為是源頭的野生動物,抑或被棄養、被搶購的寵物,而這種吶喊,既無聲,又無助。

放下人類本位視角的歷史

動物這種無聲與無助,不是今天的事,也不是只發生在某一疆土國界之內的個別例子,相反,動物處於弱勢此事,早見於人類的全球歷史。《馴化與慾望:人和動物關係的暗黑史》,或許就是了解這段歷史的一個入口。

《馴化與慾望》一書的作者謝曉陽是大學講師、十多年前因為與動物的親身接觸而開始投身動保行列。而在這部作品裏,謝曉陽開宗明義,要放下人類本位的視角去寫動物的歷史,只因她早早意識到,長久以來,動物並非不存在於我們現有的歷史論述,不過卻往往只能以一種「未現身的在場」存在;故此,她若要為不能言說的動物發聲,就必然要跳出既有的視角,才可構組出一段完整的人和動物關係史。然而,由書名已經可知,這段歷史暗黑無比,也血肉模糊,因為這段關係史中,動物一直都是扮演著人類慾望的載體:由狩獵、農牧的工具、到餐桌上的食物,再到在動物園裏被觀賞、在實驗室內被研究,在家中被待成寵物,一切一切,都可以由人的慾望作為中軸線,再往文化、歷史、軍事、科學、殖民等不同範疇的方向追蹤、歸納。

由「需要」到「慾望」

此書以「慾望」為線索,將全書的內容分成「慾望的起源」、「慾望之張狂」、「慾望與理性」三個章節,再依循這個框架,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的脈絡當中,檢視動物與人的互動。

其中最精彩的一節,莫過於作者將「人類一直是食物鏈頂層」這個迷思一手戳破,透過援引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指出我們作為人類,一開始時只是「食物鏈」中的其中一員,甚至只是野外的「清道夫」,要待獅子、鬣狗、豺等用餐完畢到舊石器時代後因為掌有工具和技術,才慢慢在食物鏈中「升級」,而動物之於人類,也由用作飽肚充飢,解決「需要」的媒介,變成「慾望」的載體。及後,作者再依循歷史發展,談到了動物的角色在歷史和文化的流變中一直轉換,輔以圖騰、動物園、馬戲團和寵物等具體背景,令人切實體會到當中的「慾望」所在。同時,書中特別以香港的事例,如動植物公園、盈盈樂樂等作為解說的材料,令香港讀者讀來,更覺親切。

人與動物的關係,除了家中的毛小孩,餐桌上的食材外,還應該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讀罷《馴化與慾望》一書,相信你會有同感。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AlvisSio九十後澳門人,長期關注、書寫港澳兩地的一切。 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
  • Author
  • More

「布」包治百病 之 心情透視器

想當一位稱職「貓奴」?請看看這個

還原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