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83《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09:其實,你我都有可能是大禹的苗裔!?
──────────原文──────────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呉,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翻譯──────────
太史公說:「禹」的功勞很大呀,疏導了九條大河,安定了九州,直到今天,中原國家仍然安寧。等到他的後代「句踐」在位時,辛勤操勞,深謀遠思,終於滅掉了強大的吳國,往北向中原地區展示兵力,尊奉周王室,號稱霸王。句踐能不算賢能嗎!這大概還有「禹」遺留的功業吧。「范蠡」三次遷移都留下榮耀的名聲,美名流傳於後世。臣子和君主能做到這樣,想不顯赫,可能嗎?
─────────解說與心得─────────
相較於前幾卷的龐雜內容,這一卷〈越王句踐世家〉的內容顯得少了許多。在越國的世系部分,每位越王都沒有諡號,可以推測越國這裡應該有不少地方中原地區仍有些差距。其次,每位越王在位時間都沒有留下紀錄,更可感受到越國內部應該沒有設置「史官」系統,所以內容上才會顯得少了很多。
話雖如此,這一卷中也出現了不少生動的對話,感覺都不像是官方的歷史紀錄,很有可能是司馬遷蒐集來的民間資料,或是親自去當地訪問蒐集而來的內容。也因此,整卷〈越王句踐世家〉,除了句踐與夫差的爭鬥,以及范蠡的從政與經商事蹟之外,其餘內容都非常欠缺。看來,關於越國的歷史,即使漢高祖恢復越王的身分,但留下的史料真的非常的少。
言歸正傳,在這卷〈越王句踐世家〉的最後,司馬遷把越王句踐的成功往上溯及到「禹」的時代。當年那位為天下治理好河水的禹,他那遙遠的後代句踐也繼承著這個兢兢業業的精神,相傳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也就是約二十年的磨練下,終於擊敗強大的吳國。
仔細想想,二十年的刻苦隱忍,終於能一雪前恥,其實還真是滿不簡單的。相傳大禹治水也花了十三年之久,大禹與句踐,在這刻苦耐勞上確實滿像的。只是這兩個相差千年的人物是否真有血緣關係嗎?目前學界仍無定論。
做個比喻,這就好像今日的我們說自己跟北宋仁宗時期的某人有血緣關係一樣,這兩者相差約三十個世代以上,如果用數據來算,我們每個人的上一代會有一對父母,那麼三十多代以上跟我有血緣關係的人,就應該要有2的30次方那麼多人。稍微算一下,竟然超過了十億人。然而,宋朝時並沒有十億人,所以這是否表示幾乎每個宋朝人都可能跟我有血緣關係!?
照這套邏輯來推論,句踐跟相差千年的大禹,應該可能是有一點點血緣關係的。只不過並非直系親屬,也因此司馬遷才會說句踐是大禹的「苗裔」吧!?用上面的數學方式來推算,我們跟大禹相差了四千多年,一百三十多個世代。所以我們的祖先在大禹的時代應該要有2的130次方那麼多。以當時地球上也沒那麼多人來思考,其實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是大禹的「苗裔」吧!?
言歸正傳,除了刻苦耐勞的句踐之外,無論從政或從商總能成功的「范蠡」,也是這卷的重要角色。讀完了這一整卷,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范蠡對人性的了解,除了對自己大小兒子的性格瞭若指掌,范蠡也很清楚句踐是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也因此,范蠡逃過了一劫,大夫「種」則被逼迫自殺。或許正因為擅長觀察人性,范蠡才會在商場上一樣如此得心應手吧!?看來,學會觀察人性才是最重要的一門課。
那麼,該如何學會觀察人性呢?除了廣交友之外,或許從歷史中可以觀察到更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吧!那麼,就讓我們繼續一起學習歷史,往下一卷〈鄭世家〉邁進吧!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一點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