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韓愈的堅持與妥協
「家」這個字用在職業上,就表示是某一領域的佼佼者,例如: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演說家、藝術家……等。所以記得當年讀大學時,教授們也只敢稱自己是「歷史學者」,而不敢自稱是「歷史學家」。而今天要提到的「唐宋八大家」,之所以會把這八位古文大師並稱,源自明初的一位歷史學者朱右所編的《八先生文集》,明中葉的唐順之在編寫《文編》一書時,唐宋時代也僅僅收此八人的文章,也因此明末的茅坤把此八人的文章收錄後,編出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名才因此流傳下來,成為眾所周知的稱呼。
有趣的是,這八位古文大師的文章我們大多都讀過,但這些人的事蹟我們卻很少去了解,近日聽聞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所講授的幾段演講,才稍微了解這些人的事蹟,願與眾人分享心得。
「唐宋八大家」首推韓愈。學習國文時常常都會提到他,除了文章之外,他的字號也頗有特色,「愈」代表向上衝刺,但韓愈的字卻是「退之」,頗有進退調和的感覺。
聽完了演講才發現,原來韓愈的仕途不順,雖是古文大師,但是在唐朝那個流行駢文的時代裡,韓愈的文章在科舉考試中並不受重視,因此幾番考試後,才終於通過。然而,在唐朝通過禮部所舉辦的科舉考試不代表就能夠當官,因為還得再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行,所以經過了四試於禮部,三試於吏部後,這位大文豪才終於有了一官半職。而在這屢試不中的歲月中,韓愈也多次寫信給當朝宰相,希望能早日讓他發揮所長,為了謀求官職,韓愈必須「阿諛奉承」,也因此引來不少後人的批評。在演講中,康震教授也不斷幫韓愈說話,認為韓愈有養家活口的壓力,所以才會為了當官不擇手段,這就是韓愈的妥協。
當官後的韓愈,在天災來臨之際,身為監察御史的他執行了自己該盡的職責,並彈劾了失職大臣,結果卻是慘遭貶官。有了官職後的韓愈,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堅持,即使曾經被貶官,但幾年後面對唐憲宗的迎佛骨,韓愈依舊冒著被貶官的危險跳出來反對,誓言捍衛本土文化。
有趣的是,因此被貶官到潮州的韓愈,卻跟當地的大顛和尚成為好友,也成為後人批評韓愈的原因之一:明明打著反佛旗幟,卻跟和尚成為好友。但康震教授倒是認為,潮州文化低落,能跟韓愈交談的也僅僅大顛和尚而已,與大顛為友,不表示韓愈認同佛教,這兩事並不能混為一談。
離開中央政府後的韓愈,由於仍有官職,所以不用擔心生計。也因此在潮州,我們看到了一個幽默風趣的韓愈,他寫了篇〈祭鱷魚文〉來要求當地的鱷魚離開。雖然我們認為事後鱷魚應該還是會出現在當地,但韓愈這舉動卻也讓他更加受到百姓的愛戴,並在文壇上留下千古佳話。
在韓愈的貶官過程中,也看到了古代生活環境的不佳,除了首都等相關大城市外,生活在蠻荒的各地的居民平均壽命是相當短的,因此韓愈的姪兒、女兒都相繼往生後,除了感嘆生活環境的不佳外,也讓韓愈寫出一篇篇動人的祭文,包括那篇讓我每次閱讀必然落淚的〈祭十二郎文〉。題外話,韓愈為了謀生,所以也擅長幫人寫墓誌銘,並收取不低的費用,這也是後人所批評韓愈的原因之一。
貶官多年的韓愈,最終上書給皇帝謝罪後,終於得以回到中央,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其中在兵部侍郎期間遇到了藩鎮叛變下,韓愈親赴前線,說服叛軍歸降中央,此舉也因此被蘇軾譽為「勇奪三軍之帥」。
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的韓愈,一生中堅持「文以載道」而反對當時流行的駢文,堅持捍衛儒家、排斥佛老,領導著唐代以降的古文運動風潮,並且提倡師道的重要。但為了養活全家,他也有所妥協,必須寫信給宰相以求取官職,必須多寫墓誌銘以維持家計等等,真可謂「一錢逼死英雄漢」。通過聽康震教授的演講,讓我對韓愈更加了解。原來這位寫出許多氣勢如虹的文章的韓愈,是因為有這些堅持與妥協、得意與失意的經歷才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也難怪司馬遷曾說:「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果真,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才能更深刻地寫出精彩的文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